陆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陆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陆河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 2021-05-17 08:57
  • 来源: 本网
  • 发布机构:
  • 【字体: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业经县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陆河县人民政府

2021513



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二零二一年


目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形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强化东承西接重要支撑作用,培育区域新优势 

第一节 全面接轨深圳 

第二节 全力融入“双区”建设 

第三节 携手汕潮揭实现协同联动发展 

第四节 扩大有效投资 

第五节 全面促进消费升级 

第四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打造产业科技创新平台 

第二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第三节 加快培育和引进创新人才 

第四节 全面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第五章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构建绿色工业体系 

第二节 提升产业发展载体平台 

第三节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第六章 建设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第一节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第三节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第七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推进富民兴村产业发展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三节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第四节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 

第八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第二节 推动城镇扩容提质发展 

第九章 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增强能源供应能力 

第一节 完善能源基础设施 

第二节 发展新能源产业 

第三节 加强能源安全保障工作 

第十章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二节 塑造营商环境新优势 

第三节 实行更高水平全面开放 

第十一章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陆河 

第一节 巩固提升环境质量 

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节 深入推进绿色发展 

第四节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 

第十二章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第一节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第二节 着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三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第四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 推进文化体育繁荣发展 

第十三章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深化法治陆河建设 

第二节 加快建设平安陆河 

第三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十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节 优化规划实施机制 

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支撑 

第四节 加强规划监督考核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我省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奋力开启新征程、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的关键五年,也是我县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客家新山城,打造美丽大花园、实现绿色新崛起的关键时期。制定“十四五”时期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意义重大。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陆河县委关于制定陆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规范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陆河发展极不寻常的五年。我县直面经济下行压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各种困难挑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四五”时期,世界处于动荡变革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省全市稳中向好发展的态势仍将延续,发展潜能将进一步释放,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

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三期叠加”的国内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生态发展保障区、特色产业集聚区、绿色崛起新山城”发展要求,按照“园区工业、基地农业、生态旅游、美丽城乡、活力陆河”的发展思路,实施县域“一轴三圈”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旅游和特色城乡”建设,较好地实现了“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

1.经济实力稳步增强。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89.09亿元,五年年均增长8.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9.8%;人均GDP2015年的19218元增至2020年的30199元,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5年的31.8亿元增至2020年的35.91亿元,年均增长5.7%;固定资产投资由201519.72亿增长至202055.42亿,年均增长23%

2.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6.8:22.4:60.8调整为202017.826.355.9。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新成效,成功申报陆河青梅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陆河县“共光万亩梅园”获评省4A级农业公园。工业经济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县产业转移工业园被纳入国家开发区名录,经申报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较“十三五”初期翻三番以上。旅游业赢得超预期发展,“生态+”旅游项目竞相迸发,“生态+”旅游品牌越叫越响,水唇螺洞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东坑镇入选首批“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名单,“十三五”期间累计接待旅游人次达到638.8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6.27%,旅游总收入达到17.9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95%

3.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十三五”以来,全县加快城市扩容提质,高标准推动中信陆河南部新城建设,水唇镇“三旧”改造、城东(水唇)片区、新田环城路、华发观山水温泉度假村、保利麓公馆等项目顺利推进,2020年底县城建成区总面积42.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2.93%。交通路网建设日臻完善,潮惠高速公路陆河段、华陆高速陆河段先后建成通车,实现高速公路贯穿全县并设四个出入口,陆河大道南段扩建工程、人民南路道路扩宽工程、县城重要交通节点项目等项目全面完成。全县高速公路、国、省、县乡村公路里程合计1604.452公里,公路密度为162.7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获得“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水利设施加快完善,完成水利工程除险加固、高效节水灌溉、省定贫困村村村通自来水等项目建设。电力设施不断完善,贫困村配网改造顺利完成。现有4G基站642座,5G基站214座,县域农村网络覆盖率达99%。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率先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餐厨垃圾终端处理系统完成建设,社区分类试点推行顺利;全面实施主次干道和“一河两岸”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城乡环境卫生大幅改善,获得“国家卫生县城”“广东省文明城市”“中国十大诗意小城”称号。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农村道路沥青化、房屋美颜化、沿途景观化、田园产业化、村庄景区化成效明显,螺洞、共光、圳口、布金、欧田、富溪等村成为示范样板。全省乡村振兴考核,位列粤东地区第二名。

4.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县机构改革、镇体制改革顺利完成。“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统筹承接落实好国务院及省政府、市政府调整的行政职权事项。“数字政府”建设扎实推进,县级行政许可网上可办率提升至100%,全流程网办率提升至96.17%,事项审批时间压缩比为92.21%、即办率为89.68%。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涉企行政审批事项“证照分离”改革深入推进,实现企业设立登记0.5个工作日,企业开办零费用,获评“2019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落实诚信“红黑名单”制度,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5+2”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的有关政策,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畅通大项目绿色通道,强化公共服务,确保重点项目及时落地,在外资政策、外资业务资质和牌照、标准化、政府采购、投融资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环境。全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支持广州实现“四个出新出彩”,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交流日趋紧密。

  5.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力推进中央、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水源水质和空气质量指标保持全省前列,荣获“中国生态养生之乡”称号。绿化大行动成效明显,南万镇入选“广东十大绿美森林小镇”,共光、螺洞、高塘、南跃、田墩、西湖等村入选省首批“国家森林乡村”。河()长制管理实现常态化,完成河道“四乱”“五清”整治和划界任务。花鳗鲡保护区优化调整加快推进。水唇镇、南万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基本完工。三溪古驿道修复项目(一期)竣工验收。

6.民生福祉不断改善。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全县20个省定贫困村达到出列标准,54881807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达到脱贫标准。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不到4000元增至2020年的15141元。“十三五”民生支出占五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86.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13045元提高至202019264元,年均增速8.1%。教育方面,截至2020年,全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8.46%,实现每个乡镇一个公立幼儿园的教育办学目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小学五年保留率达100%;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9%,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初中毕业升学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1%;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化办学深入推进;实现全县教育信息化100%覆盖。医疗方面,卫生基本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完成陆河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扩建及住院大楼新建、县中医院升级建设、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升级建设、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等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公立医院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文化体育方面,全县8个镇均建成文化站,文化站设置率100%;完成全县8个乡镇和117个行政村农民健身工程,县城15分钟健身圈基本上形成,新田镇联安村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项目被成功列入国家级第一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法治陆河”和“平安陆河”建设稳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显著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陆河县“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

2015

2020

年均增长(%

〔累计〕

属性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55.25

89.09

8.6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9218

30199

8.0

预期性

3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

12.2

50.9

33.1

约束性

4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2.49

52.93

0.44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44.7

45.8

1.1

预期性

5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60.7

55.9

-

预期性

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1.3

102.4

0.2

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

7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0.52

1.1

0.58

预期性

8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17

0.57

0.4

预期性

9

科技进步贡献率(%

46

51

5

预期性

10

技术自给率(%

55

60

5

预期性

11

互联网普及率(%

72

85

13

预期性

12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30

-

预期性

三、民生福祉

13

常住人口(万人)

28.82

29.49

0.5

预期性

14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045

19264

8.1

预期性

15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8

10.5

0.7

约束性

16

教育发展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

-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88

95.1

7.1

约束性

九年义务教育辍学率(%

0.5

0

-

预期性

17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2628

3678

7.1

约束性

18

农村相对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7307

-

18074

约束性

19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4.89

3.96

-

约束性

20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3.8

10.8

-

约束性

21

城镇安居工程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套)

-

45

-

约束性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套)

106

106

-

预期性

22

人均预期寿命(岁)

73.88

75.89

2.01

预期性

四、生态文明

23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亩)

-

0.75

-

约束性

24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

10.9

10

-

约束性

25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5.15

9.72

-

约束性

26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

-

约束性

27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约束性

28

森林发展

森林覆盖率(%

73.27

73.25

-

约束性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306.03

328.94

22.91

约束性

29

空气质量

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

-

4.8

-

约束性

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

100

100

-

30

地表水质量

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100

-

约束性

劣Ⅴ类水体比例(%

0

0

-

31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81

90

-

约束性

32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

约束性

33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化学需氧量

8.3

减少8%

-

约束性

二氧化硫

0

减少5%

-

氨氮

13.03

减少8%

-

氮氧化物

0

增加20%

-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受自然资源、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县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县域经济基础依然薄弱,产业发展能力不强。2020年我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9.09亿元,离“十三五”规划目标值还有一定的差距。陆河是一个山区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导致一产仍然落后。工业结构不合理,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百分之八十以上。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以消费性服务业为主,生产服务业、基础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二是要素吸引保障能力低,发展环境有待优化。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交通、通信、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个别部门思想解放的水平、担当作为的精神、一抓到底的劲头、依法行政的能力、崇商重企的意识仍需提高,营商环境和干部队伍的本领与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三是属于生态功能发展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我县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大,保护与发展双重压力叠加。土地资源管控严格,水田指标紧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难度大,受用地规模指标制约,特别是由于林地、土地报批手续繁杂、周期长,项目建设审批等诸多要素制约限制,严重影响基础设施和园区项目的建设。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我县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将仍处于爬坡过坎、后发追赶的关键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

发展机遇

1.“双循环”构建新机遇。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发展形势,中央提出“双循环”发展新方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梗阻,扩大内需,加大对“两新一重”基础设施建设,这为我县深挖内需潜力,畅通消费升级与有效投资的良性循环,加快建设现代化水利交通5G等基础设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2.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双轮驱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体现。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国家“三农”工作的重点将逐步由脱贫攻坚转移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互促共生、双轮驱动,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顺应城镇化发展大势、保持乡村发展活力,实现融合互动发展的必然选择。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将持续释放陆河县城乡生产生活消费、就业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需求潜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3.革命老区政策红利。精准对接落实《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海陆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以及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根据政策红利,进一步争取国家、省、市加大政策帮扶力度,出台实施全县老区振兴发展实施行动方案,优先振兴产业,加快完善基础设施、补齐民生短板,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4.“湾区带”重塑区域新格局。中央作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意见》,广东区域发展格局正加快重塑。这将为我县立足生态发展功能定位,承接“双区”建设辐射带动提供了契机。

5.深圳都市圈建设机遇。国家和省均明确将汕尾纳入深圳都市圈建设范围。我县是深圳坪山新区对口帮扶对象,在产业带动、园区共建、红色旅游、民生帮扶等方面已具备坚实基础。“十四五”期间,必须抢抓深圳都市圈建设机遇,主动对接融入,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建,最大程度承接产业分工、资源要素溢出,积极招商引资,争取更多发展资源延伸布局,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新动能。

面临挑战

1.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仍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且近两年制造业经济效益增速有所下滑,受环保制约、产能过剩、中美贸易战冲击等因素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也有所减弱,金融、生态等重点领域风险仍在存在,给我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带来不确定性。

2.湾区城市对资源的虹吸效应。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各项配套设施的加快建设,交流合作、生产生活等日益便捷,穗港深等湾区核心城市的优势不断凸显,对大湾区内资源的虹吸效应显著增强,陆河县将面临新一轮资源外流的风险。目前我县的综合吸引力相对较低,薪酬待遇竞争力较弱,产业园区还存在着配套不完善,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科研环境优势不够突出等情况,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比较困难,难以在短期内利用充足的资源来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

3.绿色优势尚未有效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县发展的重要资源,然而目前我县发展基础薄弱,生态产业体系构建有待加强,整体产业层次偏低、工业规模小,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任务艰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新兴产业基础差,主导产业带动能力不足,生态产业不够壮大,绿色优势尚未有效发挥。“十四五”时期如何发挥生态优势,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仍需积极探索。

综合判断:与以往相比,“十四五”时期我县面临形势更加错综复杂,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发展大势的深刻变化,我们既要有足够的战略担当,以更积极的姿态服务于全省、全市大局;又要保持战略定力,应对好各种风险挑战,把握发展规律,抢抓发展机遇,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推动陆河振兴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安全和发展,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抢抓省推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进一步推动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机遇,落实省委“1+1+9”和市委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工作部署,全面接轨深圳,全力融入“双区”,携手汕潮揭,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融合”,着力构建“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生态、绿色文化”为一体的绿色发展体系,打造美丽大花园,实现绿色新崛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谱写陆河发展新篇章。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不断增强全县各级党委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效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保证全县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破浪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注重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建设,抢抓“湾+区+带”区域发展新机遇,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发展转型,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依托重大平台建设,持续推进融湾强带,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决服从服务国家、省、市发展大局,更好发挥各级各方面积极性,抓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立足陆河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着眼于未来,全面接轨深圳,加快融入“湾区带”新发展格局,努力将陆河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美丽大花园、宜居宜业宜游客家新城。

湾区带”城市休闲旅游“后花园”“康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擦亮“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名片,打造美丽大花园。率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对接“湾区带”城市多元的文化旅游消费和绿色生态产品需求,做强做大农旅、文旅、红旅、体旅“四篇文章”,唱响“花泉林歌、悠然陆河”品牌,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精品农业,产出更多特色优质农产品打入“湾区带”广阔市场,加大生态气候养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打响“中国生态养生之乡”品牌,让“绿水青山”真正转换成“金山银山”。

宜居宜业宜游客家新城。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县城综合实力、人文魅力、宜居活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完善产业平台,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推动实体经济强筋健骨,拓展就业创业空间。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旅游服务,完善各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全县旅游大数据推广应用,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切实走好走实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实现绿色新崛起!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到二○三五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展望二○三五年,我县经济实力、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基础设施实现更高水平互联互通,进入工业化与信息化、城市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互促共进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陆河、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社会文明达到新的高度,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文明素养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更加协调,文化软实力、影响力明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建成更高水平的健康陆河和平安陆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绿色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建成美丽陆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得到较大幅度的满足,陆河将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着眼陆河新发展阶段目标定位,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态势和陆河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稳健运行,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产业基础不断壮大、产业链不断延伸,绿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到2025年GDP约为145亿元,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R&D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左右,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有效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加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制度型开放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开放水平进一步扩大,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产业协作和协同创新体系,与沿海经济带兄弟县(市、区)实现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客属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合作更加深入,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做出陆河贡献。

——社会更加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海陆丰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传承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建设取得新成效。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治意识、健康素质等明显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生态环境更加美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清晰合理、优势互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成为普遍实践,生产、生态、生活空间比例更加科学合理。城乡环保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以上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污染物减排指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达到73.05%,耕地保有量保持稳定,空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处于全省领先。优质的生态产品供给明显提高,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到202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

——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平安陆河、法治陆河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党内法规得到严格遵守,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体制更为精简,行政效率大幅提升,公信力不断提高,“五治一体”基层治理体系成熟定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陆河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

2020

2025

年均
增长

属性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2.9

-

8左右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

5左右

预期性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2.67*

53


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

4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10

预期性

5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5

1.0

0.5

预期性

6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1

-

预期性

三、民生福祉

7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7.7

8

8

预期性

8

城镇调查失业率(%

2.38

3

-

预期性

9

人均预期寿命(岁)

75.89

77

1.11

预期性

10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5

12.5

[2]

约束性

11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1.81

2.8

0.99

预期性

12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位数

0.158

0.38

0.22

预期性

13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3.96

完成市逐年下达

任务数

预期性

四、绿色转型

14

单位GDP能耗降幅(%

9.72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15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16

PM2.5平均浓度(μg/m³

23

23

-

约束性

17

地表水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100%

100%

-

约束性

18

森林覆盖率(%

73.25

73.05

-

约束性

五、安全保障

19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20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注:1.〔〕内为5年累计数,*2019年数

 2.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2025年绝对数按当年价预计,增长速度为实际增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为实际增长。

  3.2020年为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年,目前人口普查工作仍在进行,2020年常住 人口指标数据暂无法统计。

 4.目前还没有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例指标的统计,待省市明确后再进行测算。

 5.森林覆盖率指标目标值,将根据自然资源部门发布的最新国土三调森林资源数据进行修正。

 6.202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待省市核算确定。

第三章 强化东承西接重要支撑作用,培育区域新优势

主动融入全省、全市区域协调发展大局,释放“湾+区+带”叠加优势,向西全面接轨深圳、全力融入“双区”,向东携手汕潮揭,强化东承西接的重要战略载体作用,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

第一节 全面接轨深圳

统筹“陆河所能”对接“深圳所需”,坚持以“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资源共享、机制共活”为主抓手,坚定不移全面接轨深圳。加强规划共绘,积极参与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建设,加强与深圳在国土空间、产业发展、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专项规划对接。推进设施共建,加快推进新能源运用、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搭建接轨深圳的信息智慧网络。加强产业共兴,瞄准深圳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高端产业向我县延伸布局。强化资源共享,畅通要素流动和资源开放共享,推动陆河的农业资源、土地空间、生态环境等比较优势与深圳的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资源优势更好结合,加强与深圳在创新资源、金融资源、公共服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开放共享。探索机制共活,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实施改革联动,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标准,塑造营商环境新优势,逐步打造与“双区”相同的营商规则、政策体系、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以各领域体制机制的全面放活增进与深圳的政策接轨。深化对口帮扶,拓展深圳坪山对口帮扶领域,全面对接落实深圳在交通、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创业等领域帮扶,引进深圳知名企业参与陆河城市建设、民生项目、乡村振兴和文旅产业等领域开发。深化坪山陆河联合招商,搭建常态化联合招商平台,积极引进优质项目落户陆河。

第二节 全力融入“双区”建设

主动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功能分工,支持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建设,通过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方式,全面融入“双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努力实现协同发展。加快补齐交通短板,推动铁路、高快速路网等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对接“双区”大市场,增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和保障能力,高水平“双区”建设“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打造“双区”后方大农场。以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文旅融合为主导,加强与“双区”在文旅、体育、康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打造“双区”休闲旅游康养基地。做优做强产业承接平台,主动承接“双区”先进制造业转移和溢出,推进孵化育成体系平台和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双区”科技创新成果在陆河落地转化。促进要素流通,以县产业转移工业园、青梅省级农业产业园为主阵地,引进“双区”的理念、管理、技术、人才、资本等发展要素,助推我县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南粤家政”、“粤菜(客家菜)师傅”、“广东技工”和“红海扬帆”等人才培训工程,为“双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第三节 携手汕潮揭实现协同联动发展

加强与汕潮揭都市圈的经济联系,深化交通、产业、生态等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依托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加强与汕潮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协作共建,进一步促进我县与汕潮揭都市圈之间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要素的相互流动。积极与惠东、五华、普宁、揭西、潮安、湘桥、潮南等地革命老区开展红色旅游联动,共同拓展“红色交通线”“华侨华人爱国情怀”等红色旅游线路。携手推进生态保护,加强污染联防联治,共同维护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

第四节 扩大有效投资

一、优化政府投资结构

深化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政府投资统筹力度,编制实施政府投资年度计划,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提高投资补短板、增动能、拓潜力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抢抓国家加大新基建投资机遇,主动对接国家、省、市有关部门,聚焦“项目双进”,大抓老基建、突破新基建、补齐软基建“三大基建”,加快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

二、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创新产业投资引导机制,发挥投资对扩大需求、优化供给的关键作用,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完善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持续优化民间投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各类资金参与扩大有效投资。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点产业项目、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本地企业加强与外资企业合作,鼓励外出乡贤返乡投资实体项目。

三、提升重大项目服务能力

提升投资领域要素配置的效能,加强重大战略任务和基层公共服务财政资源统筹保障能力,完善“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保障机制。落实“1+5+X”分级协调工作机制,做深做细做实项目规划选址、用地、环评、水土保持等方面前期工作,加强沟通协调,及时为项目推进纾困解难,强化督促调度,确保项目数量、质量和投资量“三量齐升”。

第五节 全面促进消费升级

   一、巩固提升传统消费

优化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规划布局,加快推进成熟商圈上档升级,形成若干区域消费中心。推动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加快发展一批“夜经济”商业圈和特色商业街区。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支持发展汽车后市场消费。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完善住房和用地供应结构,建立房地产发展长效机制,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大力发展医疗康养、文化体育、休闲旅游、托幼家政等服务业。以质量品牌为重点,鼓励使用绿色智能产品,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

   二、大力培育新型消费

推动实体商业创新发展,支持零售业转变和创新经营模式,着力压减物流等中间环节和经营成本,通过精准营销、协同管理提高规模效益,改善消费体验。大力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发展。支持完善区域性商贸物流配送中心、社区菜市场、末端配送网点等建设,鼓励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

三、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优化消费政策,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加强市场秩序监管,严厉打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活动,彻查生产源头和销售网络,实施全链条打击,有效净化消费环境。推进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积极为公众提供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和消费预警提示服务。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加快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消费者维权服务体系,切实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第四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凝聚全县上下创新共识,着力培育创新主体,构建创新激励机制,激活创新活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打造产业科技创新平台

坚持以“科技+产业”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科技创新链,推动双链深度融合,催生一批产业集群。支持汕尾陆河高新区等科技创新阵地建设,推动省级高新区发挥更大作用。构建科技成果众创平台,形成“研发设计在深圳、转化落地在陆河”的创新新业态,加速引进科技成果到陆河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依托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龙头企业,推动深圳、广州等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高校、科研院所到陆河布局建设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吸引和承接创新资源溢出。加快完善孵化育成体系,重点推进县产业转移工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等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形成“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和“多元化、集成式”的孵化模式。

第二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加大培育科技型企业,建立规上工业培育名录库,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获取、品牌打造、财务制度规范等方面的指导。实施“高企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行动,建立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引导企业做好高新技术产品认定,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央企对接,共建研发机构,推动“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创新,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大力引导和扶持有一定研发基础条件、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积极创建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推动汕尾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申报省级实验室、省级工程中心。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家、省、市各级高新技术展览和交流洽谈活动,开展科技合作。加快专业镇产业共性技术创新,鼓励专业镇中小微服务平台参与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加大资金、用地、用房、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到2025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家以上(现有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0家(现有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现有1家),市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25家(现有11家)。

第三节 加快培育和引进创新人才

一、加强创新人才引培

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平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注重本地人才培养,依托县职业技术学校,重点培养与我县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技术人才。深入实施《陆河县人才计划》,制定和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配套政策,加大各类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引育力度。深入对接省“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扬帆计划”等重大工程,落实“人才新政20条”和金融人才政策,争取引进“珠江人才计划”和“广东特支计划”领军人才。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新生代产业工人、新型职业农民等青年群体回乡创新创业就业。创新引进外地科技人才的方式,通过调入、聘用、借用、兼职参与课题研究、技术攻关与开发、投资创办实业等方式吸引外地科技人才。到2025年,完成本地专业技能人才培养3000人。

二、优化人才管理服务

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为创新创业人才安家落户、科技研发、经费支持、医疗保障、子女入学和配偶就业等提供周到便捷优质服务。加大人才公寓规划建设力度,加强使用管理,尽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人才实际需求,保障各类人才安心扎根陆河干事创业。畅通产学研人才流动渠道,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互动,建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人才联合聘用机制,允许科研人员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加快推进人才驿站建设,积极落实人才激励机制。

第四节 全面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一、完善支持创新政策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支持创新发展政策,围绕支持重大科技专项、创新主体培育、技术创新市场培育、载体平台建设、科技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完善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设立县级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基金,专项扶持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实行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加强统筹创新链各环节政策的协调和衔接,落实创新券、企业研发财政补助、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支持创建高水平创新平台等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的财政扶持力度。

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加大用于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资源整合与集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风险投资等重大工程和项目投入。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引导信贷资源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力度。加大地方财税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服务支撑,积极引导各类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加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各类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支持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金融融资。到2025年末,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

三、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激励保护、培育技术创新市场、统筹协调创新政策、健全创新评价机制,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和制度障碍,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举办系列创业活动,组织科技创业大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创业培训活动。充分发挥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和社会创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大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力度,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购买社会创业服务机构提供的创业服务。加强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加强科学教育,丰富科学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青少年科技兴趣。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塑造科学理性精神。

第五章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与资源禀赋相结合、生态功能相适应的特色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向引领性、战略性培育壮大,融入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构建绿色工业体系

一、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

积极推进比亚迪综合试车试验场项目建设,打造国内高技术水平、功能齐全的汽车试验场。依托比亚迪等行业领军企业,瞄准大湾区先进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着力引进纯电动乘用车企业、实力强的动力电池及材料、车用电机企业等相关项目入园集聚发展。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配件、电池零部件、电池组装及轨道钢结构项目,促进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延伸汽车产业链,适时谋划汽车赛事活动、建设新能源汽车博物馆、发展汽车工业旅游,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做强建筑装饰材料产业

推进陆河建筑装饰产业城建设,采用“园中园”模式,打造新型绿色环保型建筑装饰材料生产加工基地、研发创新基地、交易物流基地。依托“中国建筑装饰之乡”品牌优势,着力补充完善建筑装饰产业链,围绕室内装饰、幕墙、景观、家具、高档五金卫浴、软装等行业,引进行业知名企业,打造建筑装饰行业全产业链集群。延伸建筑装饰材料产业链,围绕模块化建筑、装配式建筑、智能家居硬件、智慧城市硬件等建筑行业产业链,培育打造建筑材料集散地。至2025年,规模以上建筑装饰企业达15家,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以上。

三、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加快推进弘大健康饮方(植物饮料)生产项目、金活医药天然药物研发生产基地等现代医药产业项目建设,提高项目效益。加强与深圳坪山区产业共建,围绕生物技术制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化学药及保健品等领域,积极引进落地一批战略性、引领性的“龙头”项目,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及加工,通过与科研院所、大型制药厂的技术合作,加大中药材产品研发力度,开发产品附加值较高、产销对路的中药品种,打造现代化中药材产业基地,推动中药材深加工、交易等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

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对接,围绕智能终端、5G电子器件制造、通信设备等领域,承接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辐射,发展电子信息上下游配套产业。重点加强与深圳坪山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对接,通过“前店后厂”“研发转化”等方式,引进一批配套产业,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品高端化智能化,鼓励传统电子信息制造企业转型开发智能传感器与物联网、5G等无线终端模组深度融合的新型电子产品。

五、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培植质量发展标杆,增强“陆河制造”“陆河标准”“陆河品牌”的竞争力、影响力。加快建立高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全产业链质量管理,推行产品合格率100%试点。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强标准、计量、专利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在线检测技术改造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监控,不断提升企业产量和质量。推进5G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数据、5G产业等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清洁化、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等技术升级项目,建设“无人车间”“智能工厂”。支持劳动密集型中小微企业通过单体机器人、自动化控制设备进行智能技术改造,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

专栏1:“十四五”绿色工业重大项目

  1.陆河县青梅产业园建设项目(2019-2022

全县范围内开发2000亩青梅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原有2000亩果园设施升级改造;在工业园区扶贫厂房内新建加工生产线4条、加工设备的购置;青梅关键种植技术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攻关及青梅产品研发等。

  2.陆河华南环保建筑装饰部品部件生产基地项目(2021-2022

  主要新建一栋3层厂房(包含办公)、1栋宿舍楼(包含食堂);主要生产铝合金门窗、防变形胶合板、幕墙,建成后预计年产40铝合金门窗、5幕墙、3防变形胶合板;达产期当年总产值3.81亿元。

  3.陆河飞速精密模具生产基地项目(2020-2029

  项目占地40亩,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生产厂区、研发基地、综合办公楼、干部员工宿舍(包括餐厅、阅读室、培训室、娱乐室)、各类仓库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分三期:一期投资1亿元,二期投资3亿元,三期投资5亿元;主要生产中高档婴儿车,年生产高档婴儿车60万台套,产值预计6.2亿。

  4.陆河县家居用品及家居用品材料生产项目(2018-2021 主要建设厂房、宿舍楼及办公楼;建成投产后主要生产床垫等用品。

  5.金活天然药物研发生产基地(2020-2021

  项目用地面积约22524.7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3787平方米,主要生产中医药材半成品、中药原材料粗加工及中药制剂等的研制。

  6.富年家具生产基地(2020-2022

  用地面积25亩,建设内容为家具生产基地、研发基地、综合办公楼等配套设施,主要经营范围为门套、衣柜、木饰面板、橱柜、展柜、装饰柜及其他装饰工程配套木制品的设计、生产与销售。

  7.天地良燕窝深加工项目(2020-2022

  占地面积21亩,建设厂房,生活区及配套设施;安装食品生产线及配套设施;主要产品:燕窝干制品、燕窝饮品、速食纯燕窝。

  8.广东金和玻璃幕墙(门窗)加工项目(2020-2022

  自建钢结构3000厂房平方米,主要从事玻璃幕墙门窗深加工以及运输,预计年生产能力5000万元。

  9.陆河县凯丰工业气体分装储存运营项目(2020-2023

  建设综合楼、宿舍、储气库、灌瓶间、检测车间、卸瓶/抽残间、应急事故池、消防池、停车场及门卫室等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主要储存分装液态氧、氮、氩、二氧化碳、丙烷、乙炔、氦气、氢气、激光混合气等工业气体,年分装工业气体30.2万瓶。

  10.陆河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2021-2025

  同心路延伸段建设、新河大道西段建设、园区三期ABCDE线建设、滨河路建设、创新大道建设、E-07地块场地配套设施建设、消防配套设施建设、装饰大道至坪山大道显高压下地电缆沟建设

  11.陆河县产业转移工业园第二园区建设项目(2021-2025

  土地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含市政道路、污水处理厂、管网排污、美化亮化等),引进绿色环保科技产业入驻第二园区,带动本地就业,就近就业,推动陆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瞄准国内外百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国企央企,知名中介机构和投资促进机构等,开展精准化、产业化、多元化招商,引进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链主”企业,完善项目招商引资政策,打造吸引优质外资“强磁场”。强化企业项目全流程跟踪式服务,构建全链条、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招商工作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努力培育一批“铺天盖地”的“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一批“生龙活虎”的高新技术企业,做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

第二节 提升产业发展载体平台

一、提升园区基础配套

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七通一平”(即道路通、给水通、排水通、电力通、网络通、燃气通、公共交通和场地平整等)标准化建设。提升园区环保设施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比亚迪试车场连接线建设,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启动第二工业园规划和开发建设,明确产业定位和平台建设主体,规范提升园区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一园多区”的格局。对标大湾区先进产业园区开发运作模式,进一步理顺园区建设、管理运营、产业服务体制,提升园区运营水平。以汕尾陆河高新区为载体,加大发展高科技力度。到2025年,力争工业园区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创税5亿元。

二、打造智慧园区

谋划建设“互联网+智能园区”,布局5G网络、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指挥大厅、智能展厅,园区创新产业服务平台、安全监控平台,智能充电桩、智能路灯等终端设施,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园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管理服务深度融合,激发园区发展新动能,增强园区管理能力、服务能力、集聚能力,引领园区创新升级,全面提升园区竞争优势。

三、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推进工业园区与中信陆河南部新城公共设施无缝对接,将工业园区及南部新城生活、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布局,在建设用地安排方面给予保障。以县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产业引擎,以南部新城为城市服务配套,整合周边丰富的乡村优质资源,带动乡村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微旅游业、体育健康业等业态,推动形成以产养城、以城促产、以城带乡、以乡助城的发展格局。

第三节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一、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深入实施《陆河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唱响“花泉林歌,优雅陆河”旅游品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螺洞世外梅园、共光万亩梅园、北中红色欢乐谷、欧田螺溪谷、南万花海、河口航空运动田园综合体、上护洋岭梯田等乡村旅游示范点服务配套,做精做细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游客服务中心服务质量,完善旅游公厕、停车场、旅游驿站、旅游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加快三溪古驿道修复与活化利用,打造古驿道文化旅游线路。加快华发观山水温泉度假村和嘉华半岛酒店建设,推进温泉旅游发展。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和农家驿站,完善“食、宿、游、娱、购”一站式旅游服务。推动陆河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河口北中、新田激石溪革命纪念园、新田湖坑等红色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强化群众爱国主义情怀,强化党与群众血与肉的联系。依托教育行业乡贤集聚优势,加快开发研学旅游路线,力争将我县打造成为各地中小学研学旅游教学首选目的地,拓宽旅游市场。以“旅游+”产业融合为重点,引导农业、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向旅游业不断延伸和发展,实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旅游联盟,深耕珠三角传统客源市场,开拓港澳台境外市场以及经港澳中转的国际客源市场,打造“双区”休闲旅游康养基地。

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加快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完善“陆供快线”电商平台。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作用,发挥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带动作用,积极吸收电商企业入驻,培育和孵化电商企业新力量,形成支撑电商进农村的骨干和载体。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镇村电商服务站点,丰富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经营项目和服务功能,为农村电子商务提供从企业孵化到产品销售的一站式服务。加快完善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新河物流园区项目建设,重点完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持续开展电商人才培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商应用能力。鼓励农户、企业通过农产品网红、短视频营销、订单农业等“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开展产品推介,扩大农产品销量。推动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与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营销大户、大型超市、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构建“农户+农村销售合作组织+平台+网上零售商+消费者”新型的电子商务流通链。鼓励传统商贸企业积极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业务互动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0亿元以上。

三、布局康养服务业

发挥我县气候、生态、温泉等资源优势,积极构建生态体验、度假养生、温泉水疗养生、森林养生、高山避暑养生、田园养生等养生业态,打造休闲农庄、养生度假区、养生谷、温泉度假区、生态酒店/民宿等产品,形成生态养生健康产业体系。加强温泉资源的开发利用,依托御水湾温泉度假村、上护华发观山水温泉、嘉华半岛酒店、汤排温泉度假村、新田养老产业园、新田联安体育休闲运动小镇,延伸温泉养生产业链,促进温泉康疗、养生美容、养生食品、运动健体等产业蓬勃发展。深入挖掘南万红椎生态公园、火山嶂森林公园,鹰嘴峰风景区、观天嶂、人字嶂、狮子嶂等山岳型景区发展潜力,构建类型丰富的森林康养基地。支持森林康养与生态体育深度融合,打造森林健步、森林骑行、森林瑜伽、森林马拉松、户外拓展、漂流等体育项目品牌。支持森林康养与保健养生、康复疗养等深度融合,发挥中医药特色,开发森林自然疗养、康复康养、养生养老等服务项目。积极发展珍稀干果、木本油料、食用菌等林下经济和食品产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四、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

培育互联网产业,抢抓数字经济“风口”,充分利用“大数据+”大力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利用互联网带动我县农业、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培育发展金融业,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根本导向,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强化金融对中小微企业、科技企业的支持。鼓励发展科技服务业,围绕县域相关产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布局一批重点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研发设计服务平台和检验检测计量标准服务机构。培育总部经济,落实激励总部经济发展的税收、土地、人才等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在我县设立区域性总部。推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充分挖掘客家文化民俗底蕴,鼓励数字动漫、文化会展、数字电影、创意设计等融入客家元素,推动客家文化传承创新。聚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发展育幼、体育、家政等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专栏2:“十四五”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

  1.陆河嘉华半岛温泉酒店(2020-2023

  酒店项目占地约50亩,建设1幢38层酒店、地下车库3100㎡,餐饮服务及配套设施。提升陆河旅游度假服务。

  2.陆河县河口航空运动田园综合体项目(2020-2024

  在河口镇田墩村修建长1000米,宽50米飞行跑道一条,配套在云峰村、田墩村建设民宿、水上飞机起降点、生态农业种植及老年康养、生态旅游等设施。

  3.陆河康都酒店项目(2021-2023

  占地面积185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一幢23层酒店,包含餐饮、宴会、休闲娱乐、服务等配套设施。

  4.东坑共光梅园旅游景区建设项目(2018-2021

  按照国家级景区标准,打造东坑共光万亩梅园,绿化、美化梅园及完善道路、灯光、住宿、客家文化长廊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基础设施,吸引游客,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

  5.陆河时代公园(2022-2024

  建设市民室内文化活动中心,地下停车场及人防设施,室外市民活动开放空间及相关配套设施;为群众提供优雅休闲场所。

  6.陆河县温泉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20-2025

  上护镇、水唇镇、螺溪镇、新田镇等四镇温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温泉开发,休闲道路、温泉公园等设施建设,完善文化娱乐设施,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度假,带动经济发展。

  7.陆河洋洋汽车城建设项目(2020-2025

  主要建设办公楼一幢124800平方米,汽车销售、车展、汽配、汽车美容、二手车交易、汽贸物流仓储、汽车文化推广及新能源汽车维修培训功能等一条龙服务综合业务用房85800平方米。


第六章 建设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项目,构建功能完善、高效可靠、城乡兼顾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第一节 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一、全面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5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新型智慧城市等领域,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为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按照主要城区-重点城镇-农村重点区域的次序推进5G网络建设,推动“5G+”应用试点示范建设。加快布局多功能杆建设,整合各类杆塔资源,统筹规划建设智慧杆及配套资源和“一杆多用”改造。加快骨干光缆扩容、IPv6升级、千兆光网普及,进一步提高网络容量、通信质量和传输速率,打造“千兆光纤+5G”双千兆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支持建设智慧园区、智慧工厂,推动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充分利用水唇镇获评“广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试点镇”的契机,加强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制定数字乡村发展实施方案,推动全县乡村各领域的发展实现数字化,消除城乡数字鸿沟,促进乡村振兴。至2025年,全县建成5G基站1431个,实现高质量5G网络全覆盖。

二、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市民服务广场建设,打造全省领先的“5G+政务服务”智慧大厅和政务服务数据中心。推进5G+工业互联网发展,促进5G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边缘计算、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加快布局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有序布局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开展数字化智能电网建设,推动智能电网与分布式能源、储能等技术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消防、安防、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等领域5G+移动监控、遥控、联网报警等系统建设,普及5G+超高清视频、无人机在移动巡检、执法、预警报警等方面的应用。

专栏3:“十四五”新基建重大项目

  1.陆河县5G通信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2021-2023

  建设智慧旅游、美丽乡村平台、智慧水利、智慧农业、智慧林业、智慧产业园区、智慧路灯、智慧城管、5G配套、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及智慧城市数据中心。

  2.陆河县数据政务大厅及配套设施项目(2021-2025

  建设面积4万平方米,兼顾政务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中介超市、实体大厅与网厅融合的智慧型标准化政务服务大厅。

  3.陆河县“南部新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21-2025

  搭建南部新城及陆河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基础平台、市政数据感知和数字试点、构建标准、市政数据感知建设、搭建数据感知末端、标准的应用建设和应用扩展。智慧化应用、产业、商业、人才、文旅、医教等综合性发展建设。

  4.陆河县智慧社区信息建设项目(2021-2025

  建设全县市政数据感知和数字试点、构建标准、市政数据感知建设、搭建数据感知末端、标准的应用建设和应用扩展。智慧化应用、产业、商业、人才、文旅、医教等综合性发展建设。实现城镇数据化运营,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人才体系、商业体系。

  5.陆河县公安局网安平台和智慧交通建设项目(2021-2022

  建设指挥大厅、智慧交通平台、智慧交通前端设备、网安平台、网安增强型前端设备及路口立杆、取电等配套设施及设备安装工程。网安平台和智慧交通的建设有利于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什么财产安全,为陆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高速发展提供稳定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

  6.陆河县应急指挥监测系统工程(2021-2022

  建设应急指挥中心网络平台、危化品企业管控系统、油站管控系统、地震监测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消防监测系统、平台运用系统、应急广播系统、应急感知系统、场地装修及附属配套工程。该项目的建设符合信息化需求,有助于提升我县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第一时间掌握应急事件并做出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7.陆河县智慧校园建设项目(2021-2024

  对陆河中学、河田中学、实验中学和实验小学4所学校进行智慧校园建设。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实现从基础设施(网络、终端、教学设备等)、资源(图书、教案、课件等)到活动(学习、教学、研究、管理、生活等)的智慧化,实现教育环境智慧化改造。实现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8.陆河县5G智慧住建监控平台系统建设(2020-2022

  陆河县智慧住建监控平台基于建筑施工现场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度挖掘,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员管理模块部署、视频监控模块部署,设备管理模块部署,绿色工地模块部署。重点包括卸料平台安全监测、塔吊安全监测、塔吊操作员人脸识别、吊钩可视化、高支模监测、深基坑监测、环境监测、雾炮喷淋等。


第二节 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坚持交通先行,着力打造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骨架,以县道、“四好”农村旅游公路为筋络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积极推进轨道铁路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完善全县轨道交通建设,加强与潮汕揭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等铁路规划有效衔接,全面深度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轨道交通网。开展汕尾至梅州高铁(陆河段)前期工作,争取汕尾至梅州铁路延伸至陆河设站,实现陆河县轨道交通零的突破。

陆河县“十四五”轨道建设示意图

二、大力推进高快速路及国省干道建设

扎实推进陆惠高速公路(陆河段)前期工作。充分发挥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点到点的优势,加快实施国道G235线东坑至伯公岗段改造工程、国道G235线新田圩至海丰段改建工程、省道S240线陆河河口至陆丰交界处(含市政配套)改建工程、省道S337线东坑镇至丰田段改建工程、省道S238线陆河县河口镇圩至千秋门段改建工程、省道S238线陆河县葵头嶂至螺溪中学改建工程等国省道建设项目。到2025年,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5公里,国省道里程突破150公里,基本实现城区快捷网络,即各镇15分钟上高速,60分钟左右到达相邻中心城区。

三、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

落实并完善陆河县县道网规划,稳步扩大农村公路网络覆盖程度,到2025年,农村公路里程突破1500公里。大力提升农村公路通畅安全水平,改善农村公路与国省道主干线的连接,新建、改建、改造一批县乡村道路和重要联系通道。加快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实现县到镇通三级双车道公路、镇到建制村通四级双车道公路。继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一批乡村产业公路、旅游公路,把“四好农村路”建设成为“致富路”、“产业路”、“旅游路”。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力度,完善建立“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分级管理体制。

四、提升县域交通治理服务水平

推进粤运汽车综合枢纽客运站(陆河新城客运站)建设,加快城东、河口、新田3个镇级客运站建设。谋划推进一批国省道服务区建设。加强县城停车场的规划与建设,试点推进智慧停车系统建设。持续抓好路域环境整治提升,加强县城主次干道、街巷道路的全面维修和维护,推进实施城市道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完善城乡公路安全标识系统建设,逐步推进城乡盲道系统建设。加快构建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推进陆河新河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加快陆河县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完善公共物流仓储、城乡配送车辆服务建设,逐步构建“县级物流中心-镇级物流配送中心-村级配送点”三级物流体系。

专栏4:“十四五”时期交通设施重点工程

  1.轨道铁路:开展汕尾至梅州高铁(陆河段)前期工作

  2.高快速路及国省干道:推进陆惠高速公路(陆河段)前期工作,实施国道G235线东坑至伯公岗段改造工程、国道G235线新田圩至海丰段改建工程、省道S240线陆河河口至陆丰交界处(含市政配套)改建工程、省道S337线东坑镇至丰田段改建工程、省道S238线陆河县河口镇圩至千秋门段改建工程、省道S238线陆河县葵头嶂至螺溪中学改建工程等国省道建设项目。

  3.农村公路:推进县道新田黄羌至陆丰大安镇交界处公路升级改建工程、县道河口早禾田至上护分山凹X134交叉口升级改建工程、县精品线路螺溪镇区至五华交界处公路改建工程、县道长坑至罗庚坝段升级改建工程、国道G235(陆河南互通)至上护镇圩产业路、陆河县水唇至螺溪(螺溪段)公路改建工程、葵嶂至广洋旅游公路、陆河县水唇镇螺洞村至普宁善德公路改建工程、陆河县高(丰)至庆(和)公路(二期)工程、陆河县麦湖至普宁园明公路、东坑石塔至河口剑门公路、嶂肚至北二村公路、河口子寮至对门新建工程、陆河县紫燕路、国道G235线眉坑路口至东坑大溪公路新建工程、南万万全至螺溪广洋公路、新田寮前至陆丰大安公路、共光至高树坪新建公路、陆河县城东(陆河中学路口)至东坑富口公路、河田沙坑至东坑榕江公路和潮惠高速至油房公路(新河大道西段)等建设。

  4.市政道路:推进县城东(水唇)片区市政道路及配套工程项目、新田镇环城路及市政配套建设二期工程建设。

  5.站场枢纽:加快县粤运客运站,推进新河物流园区项目(客货一体)建设。


第三节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坚持节水优先,合理布局引调水工程,积极开发备用水库水源,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到2023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完善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到十四五期末,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13,节水灌溉面积2.33万亩,抓好“万里碧道”、中小河流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程,构筑县域生态水网廊道。加快螺河、榕江等主要江河防洪体系建设,推进城乡防洪治涝工程建设,增强排水应急能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立生态化城市排水体系,推广低影响开发模式。

第七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 推进富民兴村产业发展

抓好重要农产品增产保供。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做好新田、河口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积极推广畜牧渔业健康养殖技术、生态养殖新技术,推动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促进养殖业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持续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设,提升粮、油、糖、肉等收储调控能力。到2025年,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3.1万亩以上,完成6.5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生猪出栏达到36万头,家禽(鸡鸭鹅)的出栏量达到325万只。

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系列培育工程,引导优质特色农产品向生产优势产区集中,因地制宜推动“多镇一品、数村一业”规模化发展。全力做大做强青梅、茶叶等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和不断完善省级青梅产业园、市级茶叶产业园建设,力争把青梅产业申报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把茶叶产业园申报为省级农业产业园,将油柑产业培育申报为省级特色农业产业园。到2025年,力争实现青梅产值7亿元,茶叶产值1.5亿元。

专栏5: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国家级青梅产业园:区域范围包括东坑镇、水唇镇、河口镇、河田镇以及螺溪镇五个镇,青梅种植面积约8.3万亩。

  省级茶业产业园:区域范围包括南万镇、新田镇、上护镇等3个镇和县产业转移工业园,茶叶种植面积约1.1万亩。

  省级油柑产业园:区域范围包括螺溪镇、上护镇、新田镇、河口镇4个镇,油柑种植面积约3万亩。


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旅游、森林康养、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乡村共享经济,鼓励发展“共享农庄”,探索开展“共享村落”试点,鼓励改造建设特色原乡体验、民俗民宿、健康养老等农村多元化业态。大力培育乡村文创平台,支持建设涵盖创意、创新、设计、文化等为一体的乡村小型综合体。积极培育乡村总部经济,搭建乡村产业总部经济发展平台,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乡村旅游企业、创意设计类企业等有序集聚。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为契机,大力培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以“公司+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家庭农场”等形式,联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至2025年底,全县新增各类新型经营主体200家以上。

加强农业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坚持质量兴农战略,构建追溯标准体系,建立追溯挂钩机制,推广应用国家追溯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执法和追溯业务应用。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构建以“吉康有礼”等核心品牌为主的特色公用品牌体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争创省名牌产品及名特优新农产品,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县获得省名牌产品(农业类)3个以上,“三品一标”认证不少于6个。

提升农业发展智慧化水平。实施数字乡村振兴战略,推进“5G+智慧农业”体系建设。创建数字农业试验区,扶持发展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农村电商、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平台,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专栏6:“十四五”农业农村重大项目

  1.陆河县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项目(2020-2022

  农房整治、电力通信设施整治、生活垃圾整治、照明亮化整治、生态环境整治、完善防灾体系、公共服务设施等乡村振兴设施建设。

  2.广东天种生猪标准化养殖项目(2020-2023

  共三期,主要建设内容为全现代化标准化单层猪舍、办公及辅助用房、环保处理设施、生物安全设施、移动式转猪台,中转料塔、人员隔离缓冲区、人员更衣、沐浴消毒间、物资消毒间、物理隔离带、消毒池等配套设施。

  3.陆河县新田镇生猪繁育基地项(2021

  规划母猪存栏6000头,投产后预计年产仔猪12万头。建设一整套的生产、生活、隔离等配套设施,同时配备高标准的车辆洗消站,采用平层集约化养殖模式,生产区采用全密闭式模式,配置自动环控系统、自动饲喂系统、高压冲洗系统,实现高效化养殖。

  4.陆河和进茶业生态园建设项目(2020-2025

  建设非永久性生产车间、民宿、工人宿舍、食堂等配套设施共3000平方米,主要茶业种植(种植面积约2500)、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茶叶生产基地。

  5.陆河秦华生态茶园种植及加工项目(2020-2025

  租赁水唇镇南跃村民委员会山地约1200亩,建设非永久性办公场所、加工厂、宿舍及配套设施3000平方米,采用高端培育技术茶叶种植,茶叶加工,预计年产量50吨。

  6.河口清风中药材种植项目(2020-2023

  项目采用自动喷淋系统等设备进行百部、板蓝根、桔梗、天冬等中药材种植及加工,预计投产后年产将达到396吨。

  7.陆河香美沉香产业基地(2021-2023

  总占地面积约764.78亩主要用于沉香种植,建设非永久性办公用房400平方米、沉香精油加工厂1000平方米、线香加工厂约800平方米、工人食堂宿舍400平方米、仓库400平方米及其它配套设施;主要生产沉香精油、沉香茶、线香;投产后预计达产年产值3000万元


专栏7:各镇产业发展指引

序号

名称

产业类别

1

河口镇

加强农旅发展,推动红色欢乐谷、田墩油柑基地、航空运动田园综合体等为示范点提优建设,加快申报3A旅游景区。做强特色产业。重点扶植北中沉香基地、新华新意源蛋鸡养殖、麦湖村产业扶贫项目恒大园林苗圃种植基地、西湖村委子寮村肉鸽养殖基地、土枝村委清风中药材种植基地等产业发展,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引导培育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家特色农家乐,打造农家乐小镇,完善饮食、民宿、采摘等配套服务。

2

东坑镇

加快推进共光万亩梅园二期项目规划建设,拓展景区建设规模,探索完善管理景区模式,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并通过策划举办系列“旅游+”活动,将共光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积极拓展乡村旅游新体验,发展美丽经济,加快推进榕江玫瑰田园综合体项目落实。大力打造集体经济,加快推进新东和高树坪光伏集体经济项目落实,扎实推进大路村以种植猕猴桃为主的田园综合体项目。

3

上护镇

全力建设发展引擎,积极配合推进华发观山水、洋洋汽车城、镇级污水处理厂、陆河南出口至上护镇区一级公路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产业+旅游”的模式,围绕华发观山水项目整合周边农家小温泉,打造“温泉民宿”;开发洋岭梯田,谋划漂流田园综合体项目,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形成精品旅游景点。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基层基础建设。

4

河田镇

加强生态产业发展,加快鹰嘴峰风景区连片发展,推动文旅、农旅、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全力打造河西走廊农业精品经济带、环北休闲健身服务带、环东多彩产业教育文化带,以城带社区的商贸服务中心的“三带一中心”美丽河田。

5

水唇镇

完善螺洞世外梅园、石船客家民俗馆等景区配套,全力推进南跃村生态旅游观光项目、高塘黄竹坑农康体验园等项目建设,全面开拓旅游资源、延伸旅游路线。以列入广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试点镇为契机,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业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能力,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在旅游业的示范应用,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6

螺溪镇

加快生态效益转化发展,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利用生态资源优势,通过华侨城·螺溪谷景区的示范带动,打造出几个生态旅游精品项目。加快发展康养产业,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发展螺溪美丽经济,真正把螺溪打造成一个以客家文化为主题,融生态休闲、观光体验、科普教育、健康养生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

7

新田镇

加快工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园建设,支持打造具有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带动作用的小微产业园。结合激石溪、湖坑红色村、联安体育休闲运动小镇、樱花基地建设,推动乡村旅游串珠成链,进一步加大农业发展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特色农业产业。

8

南万镇

夯实农业基础。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重点打造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以茶叶产业为主导,全力打造茶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做强茶叶产业和青梅产业,打造茶、梅知名品牌。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努力打造集民俗文化、乡村体验、购物美食等吃住游乐养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不断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服务功能。

9

新河工业

园区

充分依托国家重点生态主体功能区资源禀赋,发挥地方优势特色,建设空间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综合性新兴的“工业+旅游”产业。重点打造以新能源汽车制造、新型建筑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体系,支持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入驻。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一、全力推进乡村建设

以补短板、强基础为重点,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和发展,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持续抓好“三清三拆三整治”,高质量完成“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工作,提升农房建设质量,科学治理“空心村”,促进乡村民宿建设。

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聚焦“八大美丽”,着力打造榕江玫瑰花基地、河口航空运动田园综合体、新华摩托越野欢乐谷、大风凹民宿村、内洞河西走廊、“红色村”、洋岭、螺洞-共光等乡村发展新亮点,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以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和生态特色农业、休闲产业等为支点,突出景区、沿产业带、沿山水线、沿人文古迹等为重点,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高标准推进“一镇四圩八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镇村建设,铺就乡村“致富路”“产业路”“旅游路”,规划建设多样化绿道和徒步骑行服务驿站等配套设施,串珠成链,连线成片,建设成为集“客家乡愁、美丽乡景、和谐乡风、富裕乡民、智慧乡村”于一体的“湾区花园、魅力客乡”。

三、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灌溉条件,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乡村供水供电、道路、信息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优先推进农业产业园等现代农业平台实行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支持供销社创新为农服务方式,建设集农资储存配送、农民技术培训、农产品检测及冷藏包装、电子商务、农技推广与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区域性“三农”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倡发展社区康复中心、家政等智能服务,提高农村养老、住房和教育保障水平,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建设一批数字乡村建设示范点。

第三节 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全面推进“新地改”“新权改”“新户改”“新经改”“新金改”,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形成“5+2”农村综合改革体系,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建立土地经营权评估作价机制,维护土地流转主体的合法权益。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全国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夯实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全面提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健全农业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幅提高城镇化率。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第四节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

一、加强城乡融合发展

紧紧围绕城乡二元结构突出问题,充分利用我县城乡发展基础,抓准发展瓶颈等实际痛点,制定城乡融合发展任务。制定出台城乡融合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着力推进河口镇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建设,加强城乡融合建设先进经验总结,争取为推进全省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推动河田镇等中心镇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系统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土地同权化、产业特色化、发展区域化试点改革。积极争取省市级关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扶持,对标国家、省关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任务标准,科学谋划实施建设1-2个城乡融合发展试点,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试验措施,创造城乡融合发展陆河经验。

二、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健全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制度。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城乡人力资源和建设用地统一市场,完善城乡普惠金融体系和科技成果下乡转化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兴办各类事业。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完善农村基础教育布局,健全城乡融合的医保体系,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和运行管护,优化城乡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序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重要平台,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推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不断提高农民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大集体资源资产盘活力度,健全完善县镇两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到2025年,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三、优化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化。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加强推进上护、南万、螺溪等偏远镇的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河田镇、河口镇、水唇镇等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发展镇功能服务配套建设,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权益,保障符合条件的未落户农民工在流入地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致贫、返贫风险评估体系,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相对贫困村、相对贫困群众长效机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完善医疗、就业等专项救助制度。推动脱贫攻坚政策、机制、资金整体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做好产业衔接,努力把扶贫产业做大做强,推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多途径增加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全面消除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

第八章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重塑城乡发展空间,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第一节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按照功能协调、集约高效、宜居适度、绿色可持续原则,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空间,着力构建“一园一城三片区”发展格局。

一城:陆河县城及其协调区,包括县城中心城区(河田镇)为主体,结合周边水唇镇、东坑镇以及上护镇北部的樟河组团,是县城的综合服务中心。

一园: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及其发展区,县产业转移工业园联系新田、河口和上护地区,是县城的主要产业发展区。

三片区:

北部生态保护区:以螺溪、南万两镇为主体,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北部生态保护区”。

东部综合服务区:以河田镇、水唇镇、东坑镇为主体形成“东部综合服务区”。

南部产业发展区:以县产业转移工业园为核心,整合河口、新田、上护三镇,形成“南部特色产业区”。

一园一城三片区空间布局图

第二节 推动城镇扩容提质发展

一、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能级

坚持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济有机结合,精心规划城市布局。坚持外延扩张、内涵提升两手抓,高标准推进东环、岳溪、东坑保利、城东(水唇)片区开发建设,全力拓展县城发展空间,提升县城首位度。精心规划建设新时代公园项目,打造县城文娱游乐新地标,构建陆河大道商贸中心圈;进一步推进市政配套和改造工程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城市健康公园、体育公园和休闲绿道建设,全面提升县城美化绿化亮化水平。加快县体育场及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积极发展大型体育事业,缓解县城停车难问题。提升城市品质,坚持“绣花”式精细化管理,学习借鉴深圳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综合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快推进“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建设,打造“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促使城市焕发新活力。

二、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

加强优势利用发展,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实施镇域经济差异化发展,推动城镇与乡村共同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高标准推进中信陆河南部新城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洋洋汽车城、新田环城路、雕刻城、美食城等城镇功能配套项目建设,推动和扩展各乡镇功能建设,加快完善城镇功能和优化空间布局,全力提升城镇宜居品质。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扩大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深化“三旧”改造,推行旧城微改造。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陆河新经验,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等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支持各镇立足功能定位,依托各自特色优势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向专业镇、综合产业镇的“一镇一业”的良好态势发展。加快培育一批文化旅游、农业特色、生态康养等特色小镇,引领乡镇特色化、产业化、差异化发展。

三、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和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成果,提高城镇建管护标准,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广东省园林县城。建立高质量城市生态系统,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着力塑造城市绿色新风貌。加强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推进海绵城市节水型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力落实上级房管政策,完善房地产市场监督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专栏8:“十四五”城镇扩容重大项目

  1.陆河县河口镇城镇扩容提质(陆河南部新城)建设项目(2017-2025

  建设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城市中央公园(含城市运营中心)以及景观绿化工程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教育、医疗、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

  2.陆河县成品粮冷藏库和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及配套工程(20212023

  河口库区新建成品粮冷藏库仓容3600吨,肉类冻库仓容1000吨;东坑库区新建集食用油、食糖、食盐物资库仓容2000吨,农资化肥仓库仓容3000吨,医疗防疫应急物资储备库仓容1000吨及粮食应急加工厂等配套基础设施。

  3.陆河县城镇供水一体化建设工程(2020-2025

  备用饮用水源引水工程、县城自来水厂扩容提质工程、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扩大县城自来水厂供水范围、工程总铺设引水钢管9.5km,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网89km及相关配套设施。

  4.陆河县南部三镇(河口、上护、新田)集中供水工程(2021-2025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河口镇、上护镇、新田镇,共涉及3个社区居委、34个行政村共218个自然村。包括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工程铺设供水管网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总供水规模为50000m³/d,设计受益人口达20.48万人。


第九章 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增强能源供应能力

以保障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为重点,有序发展风电,大力发展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创新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

第一节 完善能源基础设施

一、加快推进天然气“县县通”工程建设

多渠道争取增加天然气供应,积极推动LNG接收站项目的前期工作,推动燃气企业完善LNG气化站配套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县天然气储备能力,提高整体供气保障。加快推进天然气“县县通”工程陆丰至陆河段工程,进一步优化市政天然气管网布局,提升我县主干管网接收输配能力和管道覆盖率。逐步扩大天然气应用,推进工业及民用天然气利用率,做好全县产业园区供热规划,推进天然气集中供热。积极推广城镇居民使用管道天然气,降低民用液化石油气使用比重,推进全县交通领域天然气利用,力争到“十四五”时期城镇居民天然气管道气化率提高一倍。

二、加强城乡电网建设

加快推进城镇配电网建设提升,制订实施配电网建设提升行动计划,推进保底电网、清洁能源消纳等重点工程建设,建设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的现代化配电网络设施和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我县电网输电能力和抵御极端自然灾害能力。到2025年,完成新建开关站1座,变电站4座,新增负荷供应能力760兆瓦,满足我县五年内的负荷增长需求。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工程,新建线路33回,新建中低压线路约1900千米,新建配变459台总容量115815千伏安,10千伏线路环网率达到97.1%,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达到100%,配网通信覆盖率达到100%,全面解决乡村及偏远地区电网薄弱问题。

三、完善建设成品油供销体系

加强成品油流通体系规划布局,完善镇村加油站建设,计划“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15座加油站。逐步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广大消费者需要、布局科学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加油站销售服务网络体系。实施成品油质量升级计划,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全面推广使用国VI车用燃油。加强成品油市场综合整治,密切关注油品标准和质量状况,坚决整治各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维护成品油市场秩序。推进成品油建设运营机制改革,鼓励多种资本进入我县成品油供销领域,促进经营主体多元化和基础设施第三方公平准入,构建多主体的成品油供销市场体系。

四、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站)建设

全面落实省、市下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站)建设目标任务,支持具有相关技术及商业模式的社会力量开展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调研及运营方案,探索在新能源汽车及充换电设施建设申请、简化充电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审批环节,支持“先规划、先备案、先实施”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为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的申请及审核开通绿色通道,快速开展建设工作。视情况将充电换设施及服务系统建设项目列入重点工程,在用地指标、土地预留、土地征用等方面给予保障,鼓励在现有停车场等现有建设用地上建设充换电设施;将充电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完善相关工程建设标准,明确充电设施布点、配套道路建设及供电线路通道;协调电网企业做好相关电力基础网络建设和充电设施报装增容服务等相应配电网改造工作。

第二节 发展新能源产业

一、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积极推进国电陆河河口风电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上护风电场、东坑风电场项目的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推动螺溪风电场、新田风电场项目适时开工建设。加快推进陆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逐步淘汰小型水电等落后产能。创新土地以及附属建筑的综合利用模式,探索发展立体化、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重点推进陆河上护农光互补、陆河县集中式光伏发电、陆河县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合理有序发展垃圾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气等生物质能利用,支持农村实施中小型沼气发电工程。

二、积极培育新能源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建立将能源生产、传输、储存、消费与互联网密切关联的能源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能源使用朝着设备智能、多能协调、信息对称、供需分散、交易开放的方向发展,激活能源供给端和消费端潜力,形成新型的能源生产消费体系和管控体制。促进智能电网发展,积极推广分布式、微电网及储能等新技术应用。推进电动汽车智能化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效率。大力发展煤电节能环保产业。推进能源新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工程,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三、推进能源改革创新

推进能源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能源公共服务领域,重点在配电、油气管网等基础设施领域,推动能源领域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促进能源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和能源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引导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清洁能源发展、能源装备发展、能源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创新能源科学监管模式,进一步提高能源大数据管理和统计能力,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建设。

第三节 加强能源安全保障工作

一、完善能源领域安全管理机制

加快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认真落实保护宣传、应急演练、培训工作,确保能源领域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依法开展能源安全监管,完善油气管道保护、成品油经营监管、电力设施监管人员执法权,进一步做好油、气、电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积极开展天然气及油气管网、电网大面积停电等重点领域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研究,不断完善安全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机制。加强网络安全保护督查,督促相关企业建立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机制,畅通信息报告渠道,做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工作。

二、抓好电力领域安全生产工作

健全电力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安全管理,强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执行落实,牢牢守住电力安全发展的底线。强重点领域和事故高发环节的安全管理,组织做好输电线路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工作,堵塞漏洞,补齐短板,管住风险,消除隐患。做好公共场所供用电设施安全监管工作,积极推进解决事故暴露出的基础性、根源性、普遍性问题,打通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与电力公司协调联动机制,及时获取掌握自然灾害信息,共享抢险救援力量。定期组织开展演习演练,检验管理体系的应急响应速度和抢险救援成效。

三、强化油气流通行业安全生产管理

指导督促原油成品油经营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适时开展原油成品油流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专项检查。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强化监督责任,重点核查危化、消防、防雷等关键资质,杜绝不符合安全生产经营条件的成品油经营企业取得经营资质。督促成品油经营企业严格落实散装汽油销购实名登记制度,重点打击非法经营、储存、运输成品油行为,进一步规范成品油市场经营秩序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专栏9:“十四五”新能源重大项目

  1.陆河抽水蓄能电站(2021-2025

  充分发挥陆河水资源优势,在新田镇三江口开发抽水蓄能,建设规模为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

  2.国电陆河河口风电场项目(2021-2022

  安装17台风力发电机组,新建一坐110kV升压变电站,以1110kV架空线路接入新河工业区马田站,建设规模49.5MW

  3.陆河新田风电场项目(2024-2025

  装机容量94MW,安装47台单机容量2000kW的机组,发展清洁能源。

  4.汕尾陆河螺溪风电场项目(2021-2023

  装机容量100MW,发展清洁能源

  5.陆河县上护风电场(2022-2024

  装机容量100MW,发展清洁能源

  6.陆河县东坑风电场(2022-2024

  装机容量100MW,发展清洁能源

  7.陆河县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2020-2022

  在县区范围内布局建设新能源充电桩建设,推动陆河电力环保汽车发展,降低汽车尾气排放,保护陆河绿水青山。

  8.汕尾陆河上护农光互补项目(2022-2024

  建设农光互补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为50MW,年均发电量月万度5282.77万度。采用晶体硅太阳能光伏技术,使用高效光伏组件。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400亩。其中升压站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项目采用“板上太阳能发电,板下种植,科学开发,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农光互补模式”。

  9.陆河天然气县县通项目(2021-2023

  拟从省管网海丰-惠来联络线大安阀室接气,新建34.7公里管道,其中陆河段全长约26公里。

  10.陆河中燃城市管道燃气建设项目(2020-2023

  项目用地面积为8253.9㎡,主要建设LNG场站、消防、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设备;分布式能源系统、辅助用房、市政燃气管网约100公里及配套设施建设。首期拟建一座储量2x50m³LNG接收储备中转站及设备安装,铺设各类口径输送管道56km;建成后达到年供气量188



第十章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在经济、社会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加强全面对外开放合作,促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探索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强化要素安排和发展需求精准匹配。突出“亩产效益”,推行“标准地”出让方式,鼓励进行工业用地连片收储开发,强化制造业土地供给。创新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体制机制,积极构建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机制。加强旅游产业联系,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立互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联盟。建立农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渠道,推动陆河农业加快发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金融服务功能,防范金融风险。支持农商行发展,打造好“陆河人民自己的银行”,促进地方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积极争取上级创新创业基金、产业发展基金等各类基金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建立和完善国资监管权责清单,建设数字化国资监管平台。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扶持民营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完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巩固深化机构改革成果,不断完善机构职能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依法下放管理权限,明确县镇各级政府事权划分,赋予基层政府更多自主权。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乡镇党政机构,健全协同高效运行机制,完善运行保障体系,赋予乡镇更多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优化事业单位布局,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持续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三、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着眼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立完备的要素市场统计制度,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加快“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进度。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

第二节 塑造营商环境新优势

一、全面深化“数字政府”建设

加快建设政务全覆盖的“数字政府”,全面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提升政务服务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推广使用“粤省事”“粤商通”“粤政易”等平台,建设线上办事“只上一张网”、线下“一站式”服务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力争“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实现4100%,全面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效能。加大“无证明城市”创建力度,按照“法无规定一律取消”和“法有规定无需提交”原则梳理“无证明”事项清单并向群众公布,实现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加快构建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提升信用监管效能,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重点领域全过程监管。

二、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构建企业投资管理新体制。精简企业投资核准范围,试点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探索创新以政策性条件引导、企业信用承诺、监管有效约束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优化再造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深入推进“多规合一”,推进多评合一、统一评审等模式,进一步简化、整合投资项目报建手续。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规范企业投资行为。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根据需要依法发起设立投资基金。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投资项目融资渠道。

三、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发展大局,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营造更加开放便利的营商环境,持续擦亮“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招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高效顺畅的机构职能体系。建立健全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提升窗口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组织定期走访、情况通报、联谊交流。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畅通参与政策制定渠道,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家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营造亲商、稳商、重商的良好氛围。

第三节 实行更高水平全面开放

一、打好新时期“侨”牌

深入实施陆商乡贤回归工程,借助市外陆河商会、海外华商组织、侨商组织等力量,汇聚“陆河人经济”资源,积极参与广交会、进博会、海博会、深圳高交会等重要展会,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合推介与招商,提升招商实效,助力发展陆河。加快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汕尾)建设,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径。用好粤东侨博会、汕尾发展大会与重大平台,拓展市场化国际化招商。

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加强与“一带一路”地区在教育、医疗、体育、旅游、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拓展教育学术合作、加强医疗服务合作、合作建设一批技术转移中心、联合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积极配合推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倡议,建立我县境外经贸合作重点项目库,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力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1—2对国际友好城市。积极组织和引导本地企业参加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省贸促会等大型活动平台。加强与汕潮揭都市圈交通、商贸、旅游、产业、生态等领域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

三、促进外贸转型升级

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建立海外营销体系,培育发展跨境电商,有序推进市场采购、商业会展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利用网上展会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外贸”新业态,扩大外贸进出口。发展壮大外贸经营主体,稳定和拓展多元化市场。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市场采购业务,扩大出口规模。优化进口结构,扩大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支持改善民生的消费产品进口。不断提高一般贸易比重,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促进加工贸易从委托加工制造向委托设计制造和自主品牌制造转型升级。加大外贸品牌建设力度,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第十一章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陆河

以“蓝天碧水净土”为导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巩固生态环境核心竞争力,构建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的绿色生态体系,坚定不移走好绿色发展道路,力争让客家山城更显优雅、更具魅力。

第一节 巩固提升环境质量

一、加强水体环境治理

完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整县PPP项目,加快县城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加快各镇污水处理厂及产业转移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推进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消除黑臭水体。全面压实县、镇、村三级河(库)长主体责任,积极组织河(库)长开展巡河(库)工作,开展辖区内主要河道巡查,加快推行“互联网+河(库)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做好主要河道“电子眼”的安装和维修工作,实时监测水情和污染情况。持续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深入开展“四乱”“五清”专项行动,加强江河、水库水功能区的分区管控,开展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排查,进一步推进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强化污染源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加大非法养殖场整治力度,全面清理禁养区畜禽养殖,有效防止畜禽养殖污染,加快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及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建设,抓好“万里碧道”、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水利项目,做好“绿水”文章,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人在其中”的优美景象。

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持续深化工业源污染治理,严格管控工业大气达标排放,大力推进清洁煤技术,深入推广电力行业污染减排,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继续加强扬尘监控治理工作,加强对辖区内建筑工地扬尘和道路扬尘进行跟踪管理、综合整治,重点加强建筑工地烟粉尘治理,开展泥头车专项整治行动。严格管控喷涂、印刷、家具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达标排放,加强建筑装饰、餐饮油烟等生活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继续实施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和准入制度,全面落实机动车环保定期检测与维护制度,加大力度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

三、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严格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构建农用地安全利用保障体系。强化土壤污染源防控,制定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清单,实行常态化管理。严格用地准入管理,研究制定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持续加强土壤污染重点防治行业规划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切实开展新增工业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严格涉重工业行业项目审批,继续推进涉重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严格控制农业污染源,减少化肥使用,严控污水灌溉。严格落实土壤环境监管,严禁工矿企业在废水、废气和废渣处置过程中将污染物向土壤环境转移。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放射性废物集中处置监管,防止危险废物对周边土壤造成污染。进一步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安全处理,严禁在产生、运输、贮存、处置过程中污染周边土壤。加强污染源排查和修复整治,加强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监督执法,严格控制新建严重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项目,禁止未经评估和未经无害化治理的污染场地进行土地流转和二次开发。加强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重点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和矿山石场治理复绿工作,积极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严格要求持证矿山边开采边复绿,继续推进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防止水土流失。

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加快推行垃圾分类,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形成垃圾分类习惯。全面启动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一体化建设工程,持续完善生活垃圾压缩转运、餐厨垃圾处理、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配齐保洁设备设施,落实环卫工人八小时工作制度,全力落实常态化保洁机制,增强对环境卫生工作的日常监管与考核,推动保洁和垃圾转运市场化运作,力争实现全县镇村垃圾分类收运全覆盖,积极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

专栏10:“十四五”生态环境重大项目

  1.陆河县镇村生活污水截污管网工程(2020-2022

除县城所在镇外7个镇区生活污水截污管网建设、全县8个镇农村生活污水截污管网建设、镇村生活污水截污工程铺设HDPE管网总长480.5km

  2.陆河县城污水系统二期建设工程(2020-2025

  县城大坪水质净化厂扩大日处理生活污水能力1.5万吨、城东、宝山、城南、城西四个片区污水管网改造,总改造铺设排污管34.2km

  3.陆河县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一体化建设工程(2021-2025

餐厨垃圾处理设备及配套工程、垃圾分类分拣中心、垃圾中转站。

  4.陆河县螺河排水防涝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021-2025

项目建设范围为螺河河中桥至樟河段5.1公里,内洞桥至揖江桥3.5公里。建设内容:河道清淤及驳岸整治、水环境治理、河流生态修复,河道景观提升、沿河配套道路等工程。

  5.陆河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工业污水处理厂项目(2021-2023

细格栅池、旋流沉砂池、事故调节池、水解酸化池及AAO池、二沉池、中间水池、沉床反硝化滤池、污泥回流泵站、消除加药间、在线监测间、消毒池、出水计量槽、鼓风机房、配电间、污泥池、调理池、污泥脱水机房、卸泥区;铺设排水管网总长16894m,其中重力管长15404m,压力管长1490m;配套相应设备安装及附属设施建设。


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一、实施全域提质增绿行动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山水田林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陆河大行动,扎实推动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森林进城、森林围城”战略,继续推进植树造林,积极发展碳汇林业,增强森林碳汇功能,构建以“山林+园林+林带”为框架、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做好天然林、生态公益林落界工作,积极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继续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投身植树造林、国土绿化事业,推动各镇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县域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和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继续推进花鳗鲡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陆河南万红锥林省级自然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加快火山峰省级森林公园建设,高标准谋划建设一批省级森林特色小镇。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全面建立县、镇、村三级林长体系,全面推行林长制,强化监督管理,严厉打击乱伐林木、非法采矿、毁林造坟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健全管护机制,守护好陆河“绿色屏障”,打造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森林生态体系。

二、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

高质量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建立健全森林生态体系、森林产业体系、森林服务体系、森林生态文化以及森林支撑体系,进一步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为导向,增加县域城市森林绿地面积,拓展城区绿色空间,改善城乡生态面貌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森林质量,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5年,县城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以上,县城公园绿地500m服务半径达80%,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率达80%以上,每个镇均有公园绿地1处以上,森林、湿地标识系统逐步完善,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要求,城市森林综合效益逐步彰显。

三、打造最干净最整洁村庄

积极打造全国最干净最整洁村庄(地区),持续抓好“三清三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厕所革命”等工作开展,强化危旧瓦房、废弃猪牛栏、露天厕所等建构筑物排查、拆除工作,持续做好河道、池塘漂浮物清理,做好违规广告、牛皮癣清理,积极开展“门前三包”等宣传志愿服务活动,配齐垃圾转运车、道路清洗车、道路清扫车等基本设备,积极组织志愿者和广大群众开展大清洁、大扫除行动,推动全域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入常态化,打造全国最干净最整洁村庄(地区)。

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进一步优化自然保护区结构和空间布局,持续加大天然林、物种、景观和基因多样性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进一步拓展森林公园发展空间,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重点加强极小种群物种和极度濒危物种保护,抓好野生动物救助、放生及捕鸟网清理,落实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清理处置工作。保护水生动植物,推进河流、湖泊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珍惜濒危物种救护。完善外来物种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严禁盲目引入外来物种,严格控制转基因生物在环境中释放。持续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不断加大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检疫工作力度,遏制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减少灾害损失,促进林业安全、持续、健康发展,重点强化松材线虫病治理力度,组织落实松材线虫病除治工作,定期进行全面疫情普查,常年落实全面疫情监测,全面清理枯死松树,应用引诱剂、化学药剂防治疫情传播媒介—松墨天牛,全面实施检疫,掌握木材来源和去向,加强疫区管理,强化疫木监管,广泛宣传发动,举办技术培训,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疫区松林改造。

五、做好森林防火和应急救援工作

加强宣传力度,丰富宣传载体,通过流动宣传车、横幅海报、宣传牌、警示片、签订公开信和《森林防火责任书》等多种方式,大力广泛宣传《广东省森林防火条例》《陆河县人民政府森林防火禁火令》等森林防火相关法律法规,努力提高森林防火宣传效果。实行网格化管理,统筹推进林长制”,严格执行《陆河县推行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方案》,持续优化全县森林防火区域分解细化,抓好县、镇、村干部及护林员上图上表动态管理,强化野外火源管理,确保无防火管护盲区。抓好重点时段节点防火工作,加强设卡检查,做到“逢车必查、爆竹烟花香烛必缴”,加强人员巡逻和无人机动态监测工作,对林间墓区进行实时监控,严防人员违规进山,同步开展违规销售烟花爆竹、仙人道具专项整治行动,收缴、销毁违规销售的仙人道具,持续降低山火风险。加大森林防火工作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锻造专业森林消防队伍,不断完善森林防火工作管理机制,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县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05%以下。

第三节 深入推进绿色发展

一、强化节能减排降碳

深入推进工业节能降碳,强化先进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循环、低碳化技术改造,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新上项目,对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耗电设备坚决停用。开展高效制冷行动,加强制冷领域节能改造,重点支持中央空调节能改造、园区制冷改造和冷链物流绿色改造等。大力推动建筑、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领域节能降碳,继续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将节能改造作为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新能源汽车,持续强化公共机构节能降耗。强化对重点行业企业的节能监管,定期督导检查重点耗能企业,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完善能源计量体系,落实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严格考核主要耗能产品的能耗定额、限额及重点用能设备的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挖掘企业绿色发展空间。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定各行业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推进农业综合高效节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灌溉水利用系数;推动生活节水,大力推行先进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使用。严格执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原则,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和规模,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严格准入,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环境管理,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破坏生态环境和严重浪费矿产资源的违法行为。强化建材、冶金、石化等重点行业原材料的消耗管理,推行产品绿色生态设计,提高循环利用率。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推广应用可再生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有序推进商品过度包装治理。

三、强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立价值核算评估应用机制,着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科学核算,健全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考核体系和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健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体系,重点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生态信用制度体系,健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完善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体系。创新生态价值产业实现路径,着力创新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培育生态旅游产业,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切实走好“三生融合、四绿一体”1发展新路径。健全生态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积极培育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生态产品标准体系,巩固提升生态产品质量认证,多渠道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健全生态价值实现支撑体系和评价体系,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构建综合交通支撑体系,强化生态人才科技支撑,推进生态领域开放合作交流。

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制定循环发展引领计划,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积极鼓励开展绿色设计、绿色供应链示范工厂创建,打造一批先进示范绿色工厂。落实农业绿色发展相关制度,大力发展绿色种植养殖,推行水产健康养殖。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培育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加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支持建立再生资源区域分类回收和交易中心,提高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废旧纺织品等再生资源回收率。加强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促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五、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加强绿色生活方式宣传,倡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提倡适度消费,抑制不合理消费,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励绿色产品生产使用,践行政府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倡导居民在消费时优先选择绿色产品,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向低碳、节能、可再回收的方向发展。着力完善交通衔接和换乘系统,提高公交线网密度、站点覆盖率和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共乘交通,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不断提升居民出行便捷度。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加强步道、自行车路网及其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支持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乡村建设,大力倡导绿色居住、办公,实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加强绿色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逐年提高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全社会倡导选用绿色环保材料和绿色施工方式。

第四节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

一、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加快建立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我县森林、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控,运用价格、财税等手段推进资源有效使用。探索建立排污权、水权、森林碳汇等生态权交易机制。积极推进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水、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推进国有森林有偿使用,有效利用土地使用权和地下空间。

二、完善和实施环保准入制度

依据主体功能区划、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坚持完善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清单式管理,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严格限制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环境敏感区的项目;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高耗资的项目;严格控制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项目准入与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的联动机制,更好地从源头预防和减缓建设项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快推进改善环境质量。

三、推进供排污一体化改革

全面实施供排污一体化改革,建立集供排污为一体的水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闭合链条,实现辖区内全流域水环境一体化治理,逐步建立与供排污一体化相适应的标准体系。按照供排污一体化改革要求,建立动态价费调整机制。树立智慧水务创新发展理念,探索创新排水设施建设管养良性运营模式。加大水质督查力度,促进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运营机制。

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探索开展县域范围内生态补偿,基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资源资产价值核算,探索制定差异化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在生态功能区设置浮动补偿资金,探索建立“改善奖励”“下降扣缴”奖惩机制,实现县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全覆盖。引导市场资本开展生态型开发建设活动,探索“输血型”生态补偿机制。继续推进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稳步提升,探索建立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上下游、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新模式。

第十二章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一、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

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转业军人、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多渠道就业创业。全力做好大学生、被征地农民、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做好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和政策扶持工作。运用大数据科技手段,建立完整的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数据库,促进用人企业和求职者直接对接。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二、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深入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等培训工程,加快建设陆河县公共实训大楼“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培训基地、汕尾市家政服务综合服务基地陆河分基地,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着力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加大村团组织负责人、农村返乡大学生、青年农村致富带头人、青年新生代产业工人、新型职业农民等农村青年群体的培养力度。加大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重点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对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征地村民、贫困劳动力、失业人员等实行免费职业培训。“十四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到2025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达10000人。

三、提高就业创业服务水平

加强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硬件、软件建设和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及村级信息联络员队伍建设,着力构筑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和管理体系,有效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健全创业带动就业机制,重点扶持智力型、技能型创业,加大初次创业者、外来创业者,尤其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来我县就业创业。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继续加强就业、失业、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动态监测,建立失业调查统计制度。建立健全维权和服务体系,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继续引导企业改善用工环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人文关怀,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二节 着力推进教育现代化

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为抓手,加快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办学水平,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完善县中心幼儿园和河口镇中心幼儿园办学设施,提升办学质量,加快水唇镇、河田镇、新田镇、上护镇、螺溪镇、东坑镇、南万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实现各镇一所规范化公办中心幼儿园。巩固学前教育“5080”攻坚成果,到2025年,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保持80%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00%。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优化城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布局,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加快陆河三鑫学校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县城学校规划建设,在改扩建宝山小学的基础上,升级改造河东小学,在县城南部片区迁建城南小学及新建陆河县第三中学(实验中学迁建),在县城西部片区的岳溪村与内洞村交界处设置一所小学,进一步优化县城教育资源布局,助推全县教育均衡发展,以适应县城发展的需要。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优质学位供给。及时掌握了解各级学校建筑物抗震性能,科学制定抗震加固工程计划,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到2025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保持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坚持以德育为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校管理全过程。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充分发挥思政课和体育课、少先队活动课的主渠道作用,推进中学团校建设、少先队建设,深化教育、共青团、少先队衔接作用,不断为党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着力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现代化设施和教学仪器设备,完善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场地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按需增设实验室、活动室等教学场所,加强信息化设备建设,重点倾向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

二、加快发展各类教育

提升普通高中的整体办学水平,全面加强河田中学、陆河中学教育教学管理,辐射带动河口中学、水唇中学、陆河外国语高中办学水平。推进特色化多样建设,不断加大普通高中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投入与建设。到2025年,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以上。做大做强中职教育,推动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扩充中等职业学校学位,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统筹整合县域职业教育资源,把县职校建设成省重点中职学校。

专栏11:“十四五”教育重大项目

  1.陆河县乡镇公立幼儿园建设(2020-2022

全县8个乡镇建设标准化公立幼儿园,完善学前教育设施设备,基本满足学前教育需求。

  2.陆河县职业技术学校扩建工程(2020-2021

新建教学实训用房、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室内体育用房、教学活动用房、食堂、地下车库及围墙、校门等附属配套设施,总扩建面积44300

  3.陆河县新能源技工学校(2020-2023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陆河县河田镇砂坑村,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53032㎡。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教学实训用房35200㎡、教学辅助及综合管理用房8840㎡、生活用房35120㎡(学生宿舍楼、单身教工宿舍楼、食堂及其他附属用房)及校园硬底化、绿化、地下车库3000㎡等教学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校舍总建筑面积82200㎡,达到设置学位4000人。

  4.陆河三鑫学校建设项目(2021-2023

建设教学楼,师生宿舍楼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小学至高中十二年制学校,办高质量民办学校,满足学生就读需求。

  5.陆河县第三中学(实验中学迁建)新建工程(2021-2022

新建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19553㎡、管理用房2703㎡、生活服务用房20372㎡及运动场、相关教学设备,校园硬底化及停车场等附属工程。项目建成后校舍总建筑面积42628㎡,设置60个教学班(其中高中36个班,初中24个班),学位3000人。

  6.陆河县东坑中学寄宿制学校扩建工程(2021-2022

新建一幢五层框架结构教学楼、一幢五层框架结构学生宿舍及食堂、一幢二层室内体育活动用房,总扩建面积8641.87㎡;新建跑道、篮球场、校内广场及其他地面硬底化、绿、生物园和地理园平方米及围墙、校门等配套设施

  7.陆河县青少年宫迁建项目(2021-2023

12层科艺楼8400㎡(含各类功能室)及相应设备安装,地下车库3000㎡、青少年运动场10000㎡(其中11人制足球场一个)、游泳池、道路、绿化及相关配套设施。


三、健全教育发展保障体系

提升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素质,鼓励教师进行学历进修,出台政策为学历进修教师提供补助。严格落实各项津补贴政策,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继续加强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希望乡村教师计划专项,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提升学校育人质量,将中小学共青团工作和少先队工作纳入党建督导考核、教育督导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落实中小学每周1课时少先队活动课等制度。推进乡镇中心学校和同乡镇的小规模学校一体化办学、协同式发展、综合性考评,实行中心学校校长负责制。将中心学校和小规模学校教师作为同一学校的教师“一并定岗、统筹使用、轮流任教”。继续推进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中层领导和教师交流轮岗政策,鼓励中小学优秀教师下乡支教,鼓励优秀初中教师下小学支教,鼓励乐于奉献、身体健康的退休优秀教师下乡支教讲学。培养优秀乡村教师和校长,推进乡村教师和校长到城镇学校学习,使交流制度化、常态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做好编制和岗位总量控制动态调整工作,巩固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成效,建立“县管校聘”长效机制,继续做好教师招聘、定向培养、人才引进工作,借力深圳对口帮扶汕尾的平台契机,加大人才交流对接工作。健全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体制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经费投入体制,继续落实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拨款制度和公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现代发展手段,发展“互联网+”教育模式。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

第三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围绕“建设卫生强县,打造健康陆河”目标,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不断改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一、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补齐全县公共卫生应急短板,完善基层防控体系,加快推进陆河县传染病医院新建项目,推进县人民医院新增感染性疾病科,提高基层疫情发现能力和处置水平。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布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县、镇、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加快补齐我县公共医疗卫生短板,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加快推进陆河县精神专科医院建设项目;对全县8个卫生院及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计中心进行技术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我县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以规范各基层医疗机构应急防疫、医疗废物、医疗污水的处置和数字化接种门诊及信息化建设。

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加快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医共体建设,落实《陆河县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促进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融合、医疗与预防整合、医疗与医保结合,促进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上下联动的就医秩序。强化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提升急救应急、二级以下常规手术、住院分娩等医疗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卫生镇村创建工作,推动城乡公共管理服务向农村覆盖。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和高端医疗服务机构等,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健全完善县镇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强化职业病防治技术服务供给,加强重点职业病诊疗。加强我县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的引进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改善人才结构。统筹用好各类医学教育资源,创新医学教育方式,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提升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改革,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医师到基层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到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2.8人,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5.4张。

专栏12:“十四五”医疗卫生重大项目

1.陆河县精神专科医院建设项目(2020-2022

新建一幢106283㎡集门诊及医技、住院部、康复治疗综合性业务用房,一幢31197㎡保障系统、管理及生活用房,建设地下车库4000㎡及完善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达110张床位,总建筑面积11480㎡。

  2.陆河县传染病医院新建项目(2021-2023

新建一栋3层急诊、门诊、医技科室综合楼4618㎡,一栋6层住院楼5616㎡,一幢2层集综合业务、保障系统及院内生活用房4246㎡(其中地下车库2000㎡)。项目建成后总建筑面积14480㎡,达到140张病床位。

  3.陆河县第二人民医院建设工程(2021-2024

门诊急诊部用房2244㎡、住院部用房5280㎡、医技科室用房3036㎡、保障系统用房1188㎡、业务综合管理用房660㎡、院内生活用房792㎡、人防及地下车库3000㎡,大门、围墙、绿化及道路硬底化等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设置120张病床位,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标准。


三、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深化医疗保障体系改革,建立公平可持续医疗保障制度。“十四五”期间,我县城乡医疗参保率、生育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建立统一的制度框架、参保缴费、待遇政策、基金管理、服务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稳步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建立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引入第三方智能监管方式,持续开展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增强医保基金支撑能力。提升医疗救助兜底保障能力,继续完善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系统。全面提升困难群众医疗保障能力,实施特殊困难人群100%资助参保,实现困难人员应助尽助。做好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和医药价格管理工作,规范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总额控制、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责任共担机制,实现“以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助推实现“健康陆河”目标。

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统筹推进财政投入、医保支付、大病保险、医药价格等综合改革,建立新的补偿机制,逐步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深入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试点改革,重点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探索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编制和人事管理,构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分级诊疗体系,推动乡镇医院分类管理,完善社区医疗补偿机制。加快推进地方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发挥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平台监管作用,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药品监督管理水平。继续落实全县医疗卫生系统人员工资和绩效工资。

第四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养老和社会救助力度,以高质量发展成果保障和改善底线民生,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

一、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全面建立公平、制度化、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积极落实各险种参保缴费政策,进一步扩大参保覆盖面。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重点解决好非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持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落实好按新办法计发退休“中人”基本养老金。深入推进社会保险精准扶贫,积极落实政府代缴、中途参保等优惠政策,确保60周岁以上贫困人员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和孤儿基本生活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开展低保专项治理行动,动态完善低保、特困供养及低收入对象信息库。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规范慈善事业、福利事业发展,完善我县社会服务体系。

二、加强重点人群权益保护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加强妇女劳动保护、社会福利、卫生保健、扶贫助困及法律援助工作,健全完善妇女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女职工特殊保护规定情况纳入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征信系统,促进男女平等就业。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健全青少年权益保护机制,扎实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维护青年发展权益。大力推进“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年之家”等青少年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加强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关注和服务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严厉打击暴力、虐待、性侵、拐卖、校园欺凌等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做好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落实各项双拥优抚安置政策,巩固双拥工作成果,全面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引导退役军人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才华智慧。

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支持长者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积极接纳、大力支持长者参与社会发展,营造长者想参与、能参与、乐参与的社会氛围。加强居住区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重点对坡道、楼梯、电梯、扶手等公共建筑节点进行适老化改造。对老旧居住(小)区、棚户区、农村危房的改造,应当优先满足符合住房救助条件的老年人的基本住房需求。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优化提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社区托养机构。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全面建立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强化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推进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健康发展。到2025年,全县人均寿命目标为77岁。

专栏13:“十四五”养老服务重大项目

  1.陆河县生态老年颐养院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2021-2025

  老年人养护院、康复疗养院、配套3个养老康复公园及配套河道工程,项目建成后设置养老床位500张,达到养老与医疗保健相结合。

  2.陆河县三溪老人养护院建设项目(2021-2025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陆河县河口镇北笏路口。主要建设服务用房、生活用房、卫生保健用房、康复用房、娱乐用房、社会工作用房、综合管理业务用房、附属用房及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设置养老床位500张。


第五节 推进文化体育繁荣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全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文化素养。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规划建设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实施公益广告提升工程。广泛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深化精神文明教育,推动传统节日振兴,扎实推进诚信制度化建设,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持续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文明实践全面开展,实现县、镇、村文明实践全覆盖。健全志愿服务工作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优化提升县城文化三馆功能设置,加快陆河县赖少其艺术馆建设工程、陆河县图书馆建设工程,提升文化服务效能。完善乡镇文体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陆河县镇级文体设施项目、陆河县村级文体设施项目,改造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快完成县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到2022年,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乡镇(街道)文化站达到省二级站以上标准;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到每人1册以上。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统筹实施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化项目,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送戏、送书下乡,丰富城乡居民文艺文化生活。依托“中国楹联文化之乡”“广东省民间文艺艺术之乡”称号,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每年举办文学、音乐、戏剧、摄影等各类文艺创作赛事,鼓励创作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充分发挥文体广场、文化休闲场所、乡村舞台阵地功能,支持和鼓励民间自办文化,积极举办民俗表演、文艺巡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做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对公共文化资源进行规范管理、整体保护。加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围绕“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客家风情”主题,建设红色生态文化产业园区,打造陆河“红色文化,生态家园”的文化品牌,成为汕尾市重要的红色生态文化产业园区。落实《陆河县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烈士纪念馆等设施进行保护巡查;分批次对红色革命遗址进行修复;加强对红色革命遗址密集分布区域实施建筑环境整治与生态环境整治,恢复革命历史环境氛围。深挖红色文化内涵,新增一批红色革命遗址展示点,推动建成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红色教育基地,创建一批红色文化示范村,推出一批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及精品线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弘扬“敢为人先”的海陆丰革命精神。

专栏14:“十四五”文化传承专栏

1.陆河县激石溪红色经典旅游(2021-2025

新建游客栈道总长16000米、新建广场,面积约5000平方米;“重走红军路”山路修复项目,总长约20000米;新建一栋游客中心,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新建陆河革命历史展馆、各村农会旧址修复布展项目、革命旧址保护修缮项目。

  2.陆河县河口镇红色革命遗址群建设项目(2021-2022

古树广场、宜笏农会讲习所旧址、白马站(级浪轩)修建还原、红色文化广场、游击队训练场、烈士陵园、地下交通路线、宜笏建筑外墙改造、河道建设(古榕树至宜笏沿线河道)、红二师红一团隐匿藏身的地道修缮、红二师红一团反围剿战场遗迹等红色遗址及配套设施。

  3.陆河县螺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2021-2025

文化产业、青梅博物馆建设,青梅产业、客家擂茶、螺洞木偶戏、蜂蜜加工、乡村旅游与文化振兴等。

  4.孔子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2021-2023

对旧村委办公楼进行升级改造,打造孔子书苑;实施孔子文化广场建设,配套建设自然人文教育、文化旅游等设施,促进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5.陆河县省级古村落---墩塘围龙屋建设项目(2021-2025

客家文化、收藏馆、民俗风情建筑、道路、灯光、绿化及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四、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战略

推动县城重点建设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足球场等符合无障碍建设标准的场地设施,乡镇重点建设全民健身广场、中小型足球场,各村(居)委重点建设足球场、健身步道设施,构建县、镇、行政村(居)委三级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县城15分钟健身圈。加快陆河县新田镇联安村国家级运动休闲小镇建设,努力构建“体育+乡村旅游+产业共建”的发展模式。合理利用城市空置场所、地下空间、公园绿地等,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体育场所;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有序促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积极举办或协办各级各类竞技体育赛事,继续组织乡村马拉松赛等大型文体活动,有力提升陆河对外美誉度和影响力。

专栏15:“十四五”文体设施重大项目

  1.陆河县镇级文体设施项目(2020-2023

  8个镇建设镇级文体设施。项目建成后文体综合楼设置图书报刊阅览室、文化科技培训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多功能活动厅、舞蹈室、器械健身室、训练室等功能室。

  2.陆河县村级文体设施项目(2021-2025

  全县109个行政村建设文体广场、每个行政村文体活动中心3600㎡、公厕、停车场及完善相关配套设施设备。项目建成后文体广场具备标准篮球场、乒乓球台、跑道、简易戏台;文体活动中心设置综合文化室、图书阅览室、科普功能室等功能室。

  3.陆河县体育场及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2021-2024

  运动场地、看台、地下停车场、人防设施及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公共停车位达到350个。可以举办大型文体项目。

  4.陆河县赖少其艺术馆建设工程(2019-2021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县城螺河西岸岳溪广场北面,占地面14676.36㎡,建筑总面积12320.72㎡,拟建一栋地下一层、地上二层的综合性展览馆及陈列室配套附属用房及设施。


第十三章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快建设平安陆河,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建立健全长治久安的社会治理机制,努力把陆河打造成为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地区之一。

第一节 深化法治陆河建设

一、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健全依法行政和决策机制。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完善依法行政工作体系。加强重大行政决策规范化建设,推行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编制和发布制度,依法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法定程序。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保证法律顾问在重大行政决策、推行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倾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加强行政执法规范管理,理顺城管执法体制,严格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考核。扎实推进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等“三项制度”工作,筑牢公平法治“防线”,打造“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示范区”。

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严格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建立健全行政权力运行内外共同监督体系。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强化行政复议层级监督,建立案件通报、提示、约谈等机制,加大对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的监督纠错力度。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化常态化,建立公职律师、政府法律顾问参与应诉工作制度。加强行政复议应诉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及行政复议庭(大厅)建设,开展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二、积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制定并组织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广泛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加大全民法治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民法典、新社区矫正法,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法规。组织开展“防控疫情、法治同行”专项法治宣传行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组织基层开展疫情防控普法宣传。推进陆河县公共普法培训基地建设。

建立健全法律服务机制。围绕“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群众满意”的目标要求,构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继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建设。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工作机制。完善法律援助管理系统,推动信息资源共享,探索推进“零跑动”申请法律援助。推进法律援助补贴标准有关事项工作,激发律师办案积极性。

健全完善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制度。宣传执行新《社区矫正法》,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依法加强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健全县、镇两级培训机制,开展“规范社区矫正考核奖惩”“规范社区矫正档案管理”专项活动和社区矫正中心开放日活动。健全完善刑罚执行一体化工作体系和联系、衔接、共享、协作等机制,强化重点社区矫正对象管控,推进社区矫正机构风险研判分析常态化、规范化。加强看守所及涉黑涉恶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深化律师制度改革。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全面升级,促进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组织开展法治宣传进园区等,推广升级民营企业法治体检自测系统,推进“法治体检”常态化、制度化。全面推进律师调解,完善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工作机制。加大律师执业权利保障力度,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加强律师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公职公司律师队伍,推动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普遍设立公职律师、企业设立公司律师。

强化人民调解工作。贯彻落实省司法厅、市司法局《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县、镇、村(社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力度,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开展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积极开展重点领域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提高依法调解的效力。到2025年,力争全县规范化调委会达到100%,全县人民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

专栏16:“十四五”政法设施重大项目

  1.陆河县看守所迁建工程建设项目(2020-2022

  看守所部分:业务用房、监室、审判法庭用房、大门、哨楼、配电房及地下消防池、泵房等;武警中队部分:营房、门房及训练场、道路硬底化、绿化、围墙等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总建筑面积17976.82㎡。

  2.陆河县拘留所迁建工程(2021-2022

  拘室、教育用房、医疗用房、文体用房、劳动用房、业务管理用房483㎡,生活保障用房、附属用房及体能训练活动场、停车场、场地硬底化、大门围墙及监控等相关配套设施设备,拘留所总建筑面积2446㎡。项目建成后达到中型拘留所标准,关押容量100人。

  3.陆河县人民检察院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建设工程(2021-2024

  项目用地面积7000㎡,按照标准建设检察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及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可满足检察业务办公用房需求。

  4.陆河县县级司法业务用房新建工程(2021-2024

  项目用地面积10000㎡,按照建设标准新建司法业务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及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项目建成后可满足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社区矫正中心、司法行政应急指挥中心、行政复议大厅等业务用房需求。


第二节 加快建设平安陆河

一、提升应急和防灾减灾能力

健全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 重大环境污染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大力推进应急体系信息化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加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完善重大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加强人口和产业密集地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强化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和灾害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物资保障水平。

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发生,“十四五”期间全县年均10万人口火灾死亡率控制在0.17以内。县城、全国重点镇、中心镇消防专项规划编制率达100%,其余建制镇全部编制消防专项规划(或消防专篇);城市市政消火栓建设率达到100%,完好率达到95%以上,原有道路的消火栓弥补率达到100%。改造陆河河田消防站老旧队站。加强消防装备建设,完成建筑火灾、石化火灾、地质灾害、水域救援、山岳救援、指挥部保障和生活保障等7类模块化装备建设。加强指挥调度体系建设,建设城市重大事故和自然灾害救援应急通信系统,同步建设基于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的新一代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加强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十四五”期间建成1个县级应急消防科普体验中心,配备至少1辆应急消防科普教育车。

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坚持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压实属地防控责任,守好政治安全底线。充分运用网格化管理手段,防范打击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妥善应对香港“修例风波”等负面因素倒灌和邪教破坏、非法宗教活动,持续深化严打严防暴恐专项行动。持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彻底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依法严厉打击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行为,健全打防管控相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落实禁毒“五网”措施,开展常态化巡查,坚决守好“三条底线”,扎实推进全民禁毒工程与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完善预防化解重大社会矛盾机制,妥善处置涉稳问题,突出治理涉农、涉土、拆违、环保、“邻避”、劳资纠纷等领域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大局平安稳定。积极妥善应对经济领域风险,加强对涉房地产等领域金融风险管控,重点防范化解涉众金融、非法集资、农合机构等突出风险,严防各类风险交织叠加,全面筑牢风险防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监管制度,强化道路交通、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建筑施工等领域隐患排查整治,严防各类重大事故发生,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新建成品粮冷藏库和应急物资储备库及配套工程,提升粮食和物资储备能力,强化粮食及医疗防疫应急等物资安全。

第三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一、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

深入推广“民情地图”应用,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陆河样板。持续深化创新城乡社区治理示范试点工作,实施“红色村”城乡社区治理示范工程。运用“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镇村组三级基层治理网格化、智慧化管理架构,探索共治、法治、德治、自治、善治“五治一体”基层治理新模式。完善村(居)民自治制度,用好用活村规民约,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多元化解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全面推广试行村(社区)党群议事会制度,推进村民小组“五有”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行机关干部“返乡走亲”、镇干部“驻村连心”、村(社区)干部“入网知心”、基层党员“联户交心”活动,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务上升、成效上涨,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促进党政机构同群团组织功能有机衔接,支持和鼓励工会、共青团、妇联、法学会等群团组织承担更多团结教育、维护权益、服务群众功能。积极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治理性社会组织。积极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全面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让社会组织承接起政府简政放权释放的具体事务。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企业、行业内协商、民商事纠纷多元化调解、平安建设、群防共治等工作中的作用。

第十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全县各级党委(党组)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为实现“十四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续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为落实“十四五”规划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常态化长效化,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加强人大监督,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推动规划落地见效。

第二节 优化规划实施机制

完善规划体系,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加强规划衔接,建立保障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

一、加强规划衔接

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纲领性和指导性地位,做好本级“十四五”规划纲要与上级规划纲要的衔接,加强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协调,确保各类规划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形成以发展规划为统领,各类规划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二、强化政策引导

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产业、财税、投资、消费等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合理引导社会资源。重点围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制定完善一系列能够有效解决突出问题、补齐发展短板、激发社会活力的政策措施,有效调控和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三、组织落实规划

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并及时将进展情况向县政府报告。本规划提出的约束性目标,县政府分解落实到县各有关部门和镇,要定期检查,强化落实。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对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进行分解落实,明确进度、要求、责任,由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镇各负其责,确保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实施。对纳入本规划的重大项目,要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

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支撑

围绕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积极谋划推进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造血型重大项目建设,作为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

一、全力招商引资

把招商选资放到经济发展全局的重中之重,抢抓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的机遇,优化招商环境,创新招商方式,领导到位、精力到位、措施到位,全力推进招商引资活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汕尾市促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资金扶持办法(试行)》,提升招商竞争力。严把项目准入关,围绕建筑装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定位,强化精准招商,引导同类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向园区集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产品等资源优势,引进一批文化旅游、健康养生、食品加工等项目,打造大湾区后花园。建立招商甄别机制,加强企业实力、投资方向、产品结构、投资缘由的分析研判,重点在投资强度、科技高度、链条长度、环保程度、能耗限度上进行把关,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和回报率,避免出现招商项目“水土不服”的问题。

二、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抓住国家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契机,用足用好国家和省、汕尾市各项政策,在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审批核准、资金安排等方面积极争取落实对我县给予倾斜,并纳入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根据国家和省、市投资导向,做好重大骨干项目的规划和储备,积极谋划储备一批基础设施项目。

三、科学谋划重大项目

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关键性、支撑性作用,在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源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将规划的重大项目落实到年度重点项目计划实施,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加强重大项目储备,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循环发展态势。力争更多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计划。“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重点项目249项,总投资876.5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842.8亿元。

四、提升要素支撑能力

加强能源、水、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等要素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和城乡融合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集中财力保证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探索高效供地模式,重构优化审批环节,实施精准征地、精准供地,全力推动项目落地。深入落实省“实体经济新10条”“制造业19条”“稳外资12条”等政策,助力企业纾困发展;全面落实汕尾市金融人才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引进一批科技领域的青年拔尖人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及科研创新团队。综合利用政府投资补助、专项债、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重大项目。落实征地拆迁主体责任,保障重大项目顺利建设。

第四节 加强规划监督考核

完善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制度,强化组织实施,扩大公众参与,推动规划目标任务落实。

一、加强评估检查

做好对纳入规划指标、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认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及时向县人大汇报规划实施情况。以年度计划及年度重点项目计划为抓手,科学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做好重大问题跟进研究和政策储备,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二、广泛调动公众参与

加强规划宣传,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促进各级各类规划有效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陆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